小儿误食意外防不胜防?家长注意!四招让你“管”住孩子的嘴

文 / 湖南医聊
2019-03-14 18:27

儿童时期,尤其是幼儿时期(1-3岁)是小儿意外伤害的高发年龄段。

此时的小儿刚学会蹒跚踱步,随着活动范围逐渐增大,所接触的事物也日益增多。

同时智能发育迅速,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喜欢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去探索世界,而对危险的识别及自我保护能力欠缺,导致此年龄段的小儿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儿童意外伤害中的一种——误服药物及化学物品

据统计,华容县人民医院儿科住院部2018年全年因误服药物及化学物品的患儿,共计42人,约占当年儿科住院总人数的1.12%。

其中1-3岁患儿31人,占全年所有误服药物及化学物品人数73.8%

误服的药物及化学物品中,以溴敌隆(市面上最常见的一种灭鼠药)最多,共10例;其次为降压药(普奈洛尔、尼莫地平、硝苯地平等)共6例;高锰酸钾共5例。

这三类药分别占全年所有误服药物及化学物品的23.8%、14.2%、11.9%。

另外还有误服工业酒精、除草剂、布洛芬过量等也时有发生。

所有患儿经积极观察、治疗后均好转或痊愈出院,未形成严重并发症及伤残发生。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应当怎么做,才能尽量减少或杜绝小儿误服药物及毒物这种事情的发生呢?

第一,家中药物和危险化学品应当分类存放,避免和食物、日用化学品放在一起,以免小儿混淆。

第二,药物及危险化学品应置于小儿触碰不到的地方,最好能够上锁,避免小儿接触。

第三,对小儿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教导小儿识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危险化学物品,不明物品不要随便接触或食用。

第四,一旦小儿接触或误服药物及有毒化学物品,应立即清水清洗皮肤或催吐(注意误服强酸强碱禁忌催吐或洗胃,有加重消化道损伤甚至穿孔风险)。

可以喝几杯牛奶或豆浆中和毒物,及时送医治疗。

一般来说,小儿服用药品及化学物品非主观故意,且药品及化学物品往往味道难以下咽,小儿误服后一般浅尝辄止随即吐出。

真正吞入肚中的剂量不大,只要及时送医治疗基本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那么是不是说小儿误服药物及毒物危险不大呢?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毒物,如百草枯、四亚甲基二砜四胺(毒鼠强)、工业酒精等,这些只需摄入少许就能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小儿误服药物及毒物绝非一件轻描淡写的事情,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妥善保管好家中的危险物品,尽量减少患儿误服药物及毒物的发生。

(编辑Anne。图片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华容县人民医院 徐锐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