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人被蜱虫咬伤,两人丧命!蜱虫虽小,危害可不小……

文 / 杭州千芝雅
2018-07-04 16:31


夏季,本就是蛇虫鼠蚁频繁出没的季节。关于小孩被蜱虫的新闻屡屡被爆出。近日,一家三人被蜱虫咬伤,两人丧命的新闻爆出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关注!


△来自微博的新闻报道

5月底6月初,江苏盱眙铁山寺附近的李先生的小舅子和岳母先后因被蜱虫叮咬,而后不幸去世。6月9日,李先生在送丈母娘骨灰去墓地的路上也被蜱虫叮咬,后生命垂危,在医院经过近20天的抢救治疗才终“化险为夷”。

蜱虫虽然很小,但危害还是不可估量的……夏季很多妈妈都喜欢带宝宝外出游玩,千万要注意哦!

那为什么小小的蜱虫能夺取人的生命呢?和小雅酱一起来看看吧~

蜱虫叮咬后为何会生病?

蜱虫是一种吸血的寄生虫,大家都知道,寄生虫本身就容易携带病毒,蜱虫体内就携有一种可怕的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一般感染此种病毒之后,人最短可以在2到3天发病,也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体温一般在38.0 ℃以上,伴有畏寒、食欲不振、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牙龈出血、球结膜出血,少数患者病情危重可出现意识障碍、肺出血、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尤其是宝宝,因为身体各个机能都还未发育完善,所以更要谨慎小心!


△显微镜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蜱虫病”5—7月高发,还可人传人

“蜱虫病”随季节高发,绝大多数出现在5-11月,5-7月为主要高峰期,9月份为次高峰期。除了蜱虫叮咬可以感染病毒发病以外,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近年来,已经陆续发现并确诊了多例家人照顾病人而感染的实例,不过,这种“人传人”的二代感染症状一般较轻。

感染蜱虫病毒致死率达12.7%—32.6%

“蜱虫病”病死率达12.7%-32.6%,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仅有对症支持治疗。近年来,国内已有多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其中不乏到院太晚、病情过重,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

高发季如何预防蜱虫咬伤?

夏季到了,暑假撒欢的时间也到了,爸爸妈妈带宝宝出门玩耍的时候,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要给宝宝做好防护工作,例如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等;外出活动结束后,妈妈们要仔细检查宝宝身体各部位,确认没有蜱虫叮咬,衣服上有无附着。对于户外工具,如::草坪垫、帐篷等,可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蜱虫咬伤后如何紧急处理?

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

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特别提醒:

1、发现蜱虫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如果宝宝被蜱虫叮咬,经过处理后,依旧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时就医。

2、宝宝户外游玩的时候,一定不要裸露太多的肌肤。千万不能穿开裆裤,给宝宝穿纸尿裤,更有助于宝宝私处防护哦!名人宝宝炫动丝薄,透气干爽,全心呵护宝宝每一秒!


部分图文来之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小编

小编: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