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的一天竟然这样度过

文 / 天使儿童
2018-05-24 12:18

在医学界,儿科俗称为“哑科”,因为儿科的病人中,很多年龄小的孩子不能讲话,或者对自己身上的病痛无法表达,医生通过询问无法了解详细病情,只能通过不断和患儿接触,细致观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正值五月,北京天使儿童医院的门诊量已出现高峰状态,门诊医生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下面就跟随记者探访一下。


早上七点半,王医生已经到了诊室,查找资料,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梳理着今天的工作。她说:医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解决问题。有了足够的知识,还要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多思考,才能进行医学创新。


王波主任门诊外已经门庭若市,熙攘的人群中,王医生开启了一天的工作。导诊台开始叫号,她迎来了第一个病人。面对前来看病的患儿,她耐心询问,仔细检查。


问明病情后,王医生认真写诊断书,和那种潦草的字迹不同,她的书写非常认真,字迹很清楚,每个人都能看得懂,她写的诊断书经常被当做范本,供新入院的医师学习。


王医生在读片,每张片子她都要亲自读,这是她的准则,她说:临床医生有更好的条件,读片能力应该超过放射科医生,尤其在自己的专业,不能依赖放射科报告,这样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更好服务患者。


第20位患儿进入诊室,王医生已进入诊室3个小时,未离开座位一步。她的体力和脑力每天都在承受着高强度的压力。“忙的时候一个孩子接一个孩子,根本没有时间休息,连上厕所都匆匆忙忙的。”她说,在接诊过程中,医生不仅要面对复杂的病情,还要面对家长插队、患儿吵闹等突发状况。


例行巡房,她快速走过住院部大厅,她的心情和患儿家长一样急切。如果时间允许,她不愿意让患者多等1分钟;医院的专家号源都很紧缺,她已经把自己的号源放到最大限制;她说自己上辈子肯定受过很多人的帮助,所以这一生愿意多瞧几个病人,无怨无悔地去回报!


王医生来到13号病房,患儿以为又要打针,大哭起来,脸蛋涨得通红,经过安慰,孩子不再哭,她用听诊器给孩子听诊,又按压孩子腹部,然后检查嗓子……


王医生已经返回诊室,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她的右肩变得僵硬,她常在不自觉间捶打肩头,“病人太多,很难都详细解释,也真解释不过来。”但她也坦言,“家长来找我,很信任地把孩子的健康和性命交给我,怎么能不负责呀,再忙再累也得一个一个认真看。”


上午的看诊结束,“应该是12点吃饭的,太忙了,人一直没断过,”她匆忙吃着午饭,在这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她还要看手机,微信里加了很多患儿家长,平时孩子有什么问题,家长都会咨询她,每天吃饭的间隙,她都要查看微信。


王医生继续接诊,家长们有的焦急地拿着化验单复诊,有的拿着开好的药一遍遍询问医嘱。诊室中,有孩子不断的啼哭,隔壁候诊区孩子的哭声也此起彼伏,她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水杯里的水早已经凉了。


王医生详细询问病情,边在电脑前操作。“这样有感觉么?”她拉拉患儿的手。“这样呢?”又捏捏患儿的胳膊,让患儿转转脑袋或走动一下。然后,开用药处方……大多数时间,她都在重复这些动作。


王医生和同事探讨疑难病例,结束之后继续接诊,如果按照时间,门诊早已经结束,但考虑到很多患儿父母来自外地,她每天都延长接诊时间,她说:每天尽量多看点,早诊断就能早治疗,给家长省点费用。


王医生终于可以下班了,她脱下白大褂,对着镜子整理仪表,记者跟拍的是一名普通医生的一天,但也折射出千万个医生每天的工作状态,或许,我们永远体会不到医生的艰辛,只能通过所看到的去感受、理解这个群体,我们真的应该谢谢他们舍弃小家,顾全大家;谢谢他们牺牲休息时间,为患者的健康奔忙,最后祝医患之间永远多一份支持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