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这些“准备动作”,阿姨肺部手术后,三天就能出院!

文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
2018-09-07 00:26

谈起胸部大手术,很多人都会焦虑、恐惧,胸部手术留给很多人的传统印象往往是粗大的胸腔引流管,数日的卧床,以及难以忍受的术后胸壁疼痛等等

然而,近年来备受推广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却可以在围手术期间应用各种有效方法加速身体机能恢复,从而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病患的医疗体验。

8月14日上午,中肿举行 “快速康复研究室”成立揭牌仪式,食管癌、肺癌资深首席专家戎铁华教授、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所长龙浩教授共同主持揭牌仪式。徐瑞华院长、胸科张兰军主任、傅剑华教授以及手术麻醉科、临床营养科、重症医学科、胸科医护人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1

什么是快速康复外科?

快速康复外科又称为加速康复外科,1997 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Kehlet 教授首次提出快速康复,2005 年欧洲营养和代谢学会制订了快速康复围手术期规范化整体方案。其通过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的证据优化传统围手术期(术前、术中、术后)治疗模式,以减轻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反应,从而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同时降低再入院风险及死亡风险,达到促进康复目的。

中肿快速康复研究室负责人龙浩教授表示:加速康复外科观念提出已久,该理念对于提高患者术后加速康复、缓解医疗资源紧张具有重要意义。可惜的是,目前国内的加速康复外科实践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随着癌症早期筛查体系的建立,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这部分患者往往都合并心肺方面合并症,如何减少围治疗期并发症至为重要。快速康复研究室的建立,将有利于加快胸外科患者围手术/胸部放疗期间器官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优化医疗资源的配比。

2

临界肺功能患者接受肺部切除手术后第三日出院

76岁的李阿姨最近体检发现了右下肺的小病灶,虽说肺部肿物不到2厘米,影像学形态却提示肺癌可能性大。医生也建议李阿姨进行手术治疗,可术前检查的肺功能指标却让医生和李阿姨愁绪万分。通常而言,接受肺部切除手术的患者要求术后肺功能一秒量(FEV1)需有0.8L,而李阿姨因自幼患过敏性哮喘,肺功能指标中的一秒量仅有0.89L,一秒量百分比亦仅有57.1%,肺部分切除后肺功能的一秒量将降至达标线以下,这意味着李阿姨的肺功能指标可能无法耐受胸外科手术治疗。

肺癌首席专家龙浩教授在了解这个情况后,考虑李阿姨的肺部弥散功能并无特殊异常,肺功能的限制性病变有通过系统性功能锻炼短期部分恢复的可能。于是,他建议李阿姨在入院后接受胸科快速康复研究室的系统性呼吸功能训练。

可喜的是,在为期六天的术前锻炼中,对李阿姨的持续肺功能监测提示了她肺功能的进行性恢复:一秒量由0.89L进行性升高至1.0、1.14、1.18L。在住院第七天,李阿姨也接受了胸腔镜的微创肺部切除手术,术中并无留置深静脉置管及尿管,术后也没有留置胸管。而免除了管道束约的李阿姨术后可快速下地活动,得益于硬膜外镇痛亦保证了咳嗽咳痰的便利,患者肺部恢复满意,并在第三天便办理了出院手续。

3

快速康复研究室能做什么?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对健康和疾病诊疗质量的期待越来越高,我们在临床上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这部分患者往往都合并心肺方面合并症,如何减少围治疗期并发症至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快速康复外科在我院胸外科得到迅速发展。除了广泛开展微创技术,胸科还于近期建立了快速康复研究室,此举将有利于加快胸外科患者围手术/胸部放疗期间器官功能的恢复,主要功能包括:

疼痛管理的个性化治疗:如疼痛药物治疗、神经阻滞或介入治疗;

肺功能康复的个性化治疗:.胸外科患者术前的肺部功能评价;膈肌起搏治疗;运动耐力训练:有氧运动方案制定;呼吸训练:呼吸肌力训练、各种呼吸方式的指导;胸部物理治疗:机械排痰、体位引流、控制性呼吸技术。

营养状态改善的个性化治疗:如术前缩短禁饮时间,围治疗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创面处理的个性化治疗:改善血管技能及组织血创面处理等。

可能也有患友会担心,一味的追求加速会不会增加术后恢复的不安全性,对此龙浩教授提到:近期一项发表在胸外科著名杂志(胸部外科学年鉴)的研究已经提示了加速康复外科的依从性增加与原发性肺癌切除术后临床结果改善相关,这包括降低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早期下床活动,缩短住院时间等等。其实在加速康复外科这块领域,我们并不单纯关注住院时期的缩短,加速康复外科更侧重于患者机体及心理恢复的“快”,只有切实减少手术应激反应、疼痛及不适反应和强化术后康复治疗,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快速树立起与病魔抗争的勇气。

文/赵泽锐

责编/陈鋆

审核/曹蔚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