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尽早发现预警信号

文 / 中国家庭报
2018-07-27 21:12

53岁的李云(化名),去年8月份,出现便秘、大便变细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查血发现癌胚抗原(CEA)升高,并进行肠镜检查,诊断为乙状结肠癌,随后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手术切除。术后1月复查时,李云发现癌胚抗原指标虽略低于手术前,但仍然高于正常值数倍,但当地医院进行断层CT检查并未发现明显异常。

李云接受了6周术后辅助化疗,化疗结束1月后,他去医院复查时发现,癌胚抗原指标不但没降到正常,反而较前翻了一倍。“从腹部CT看,患者有多处低密度病灶,部分是血管瘤和囊肿,但也不排除转移可能。结合患者癌胚抗原的异常,高度怀疑除结肠病灶外,体内还有肿瘤可能。” 接诊的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石燕对患者说。

经过检查结果发现,患者的肝脏尾状叶(第一肝门和下腔静脉之间的部位)和左叶各有一处病灶,均较之前明显增大。“复查患者术前的基线检查结果,考虑术前已经有转移,如果术前能够进行全面评估以及多学科联合会诊,患者可能会更改初始治疗策略,先进行转化治疗,再选择合适时机进行原发灶和转发灶切除术,这样患者是有治愈机会的。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如果通过转化治疗并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50%,且有20%的患者是能够完全治愈的。”石燕说。

类似李云这种情况,在石燕接诊的患者中,并不少见。结直肠癌在一些基层的医疗水平不高的地方,是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的,有的被当作菌群失常或是腹泻来处理,也有因为基线检查不细致,影响正确治疗决策的。

结直肠癌已成为高发恶性肿瘤之一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最新数字显示,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0.59/10万,死亡率为163.83/10万,每一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5人死于癌症。而结直肠癌是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死亡率居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

石燕介绍:“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方式转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均上升3%-4%,多见于40岁以上的人群,男性患结直肠癌的人数高于女性,比例大约为2∶1 ,我国已成为全世界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

研究表明,环境、饮食、遗传等因素都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关。经常性摄入高蛋白、高脂食物,或者红肉类食物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危险性。同时,酗酒也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有关。如家庭成员中有结直肠癌患者,那么其直系亲属患结直肠癌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其他人。

石燕告诉记者:“在结直肠癌中,以乙状结肠和直肠部位的肿瘤发生率最高,右半结肠特别是回盲部肿瘤的发生也不少;直肠癌和乙状结肠癌多表现为便血和肠梗阻,较易与痔疮混淆,而回盲部肿瘤以腹部包快、贫血为主要表现,不易被察觉。”

要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石燕通过问诊了解到,现在有些地方查体项目不是特别全。“有些患者虽然说是体检,但只做一个胸片,腹部不做超声或CT,就摸摸肚子,查血的项目也非常少。其实体验的每一项都很有必要,有一些指标是有预警信号的,例如血肿瘤标志物的持续升高,或不明原因的消瘦,就应该去医院全面查体。”

由于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出现明显不适时才就医,因此大约有70%的结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近年进展较快,要强调的是,初诊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需要由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进行联合会诊,制定整体治疗策略,以确保患者不走弯路,接受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对于预防结直肠癌,石燕主任提醒,要限制红肉摄入,少吃加工肉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并戒烟戒酒,避免久坐,加强体力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等。当出现慢性腹泻、腹泻便秘交替、大便变细、大便带黏液或血便等排便习惯改变,都应该及时就医,及时排查结直肠癌可能性。

文/本报记者 杨淑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