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何建行教授团队牵头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文 / 广医一院
2018-02-04 16:38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2018年1月26日,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主办的中华医学科技奖(2017)颁奖大会在北京召开。共有86项医学科研成果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其中“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相关技术的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推广”等9个项目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我院院长、胸外科学科带头人何建行教授作为一等奖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我院何建行院长(中)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此次荣获一等奖的“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相关技术的系统研究及临床应用推广”课题组由我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的专家、学者组成,从1994年开始,便逐步建立了从微创切口、精准切除-重建、高选择麻醉、切除范围量化分析到复发风险精准预测的全流程微创个体化治疗体系。

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医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在对全国恶性肿瘤首位肺癌的防治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索并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⑴创建7种微创手术切口,实现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患者条件而定制的手术入路模式,减轻患者疼痛及提高生活质量。

⑵自主研发手术器械,率先创建了含隆突/气管/心脏大血管在内的6种精准微创切除-重建手术模式,覆盖90%以上中央型或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降低全肺切除导致的死亡率。

⑶建立经济适用的淋巴示踪技术,证实微创手术提高20%的淋巴清扫率。

⑴牵头完成首个全球范围内胸腔镜肺叶切除规范研究并形成共识( CHEST)。

⑵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原发性肺癌外科手术临床路径及最新原发性肺癌外科诊疗规范 (CANCER)。

⑶作为核 心成员制定国际胸腔镜肺叶切除共识被NCCN指南直接引用。

⑴与UCSF合作建立14个基因组成的复发风险分层模型,是首个通过国际多中心验证可适用于东西方人群的肺癌术后预后模型。

⑵建立经IASLC全球数据验证的肺癌术后生存预测工具,经济-简便-易推广,这一模型被美国官方肿瘤研究机构NCI Knight Cancer Institute作为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肺癌预后预测模型。

在国际上首次对原发-转移灶进行大规模基因组、转录组配对研究,建立亚洲首个肺腺癌基因突变全景图,首次发现RHPN2等3个新驱动基因以及ALK、miR-192、miRNA-506等系列肺癌预警及预后相关的新标志物。为肺癌治疗提供潜在新靶点,为抗癌新药研发提供新方向。

我院何建行院长(中)在颁奖现场

作为2018年的第一项“大奖”,何建行院长表示:“此次获奖是对我们整个项目团队工作的充分认可与肯定,从工作之初,我们团队便秉持‘顶天立地为人民’的科研原则,一切以临床需求、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大胆创新、敢于尝试、追求真相,竭尽所能帮助患者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从早期的微创胸外科技术,到近来的“无管”胸腔镜技术,再到全球首个裸眼3D手术显示系统的推广应用,从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真正实现了“日间手术”快速康复,何建行院长带领团队在医学科学创新与研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倡导“大道至简”,更坚持“实干为要”,从过去的“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今日的“领跑者”,众多国际首创的新技术、新理念吸引了众多来自欧美国家的名医专家团队前来前来观摩、交流、学习,真正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医生的实力!

何建行院长团队进行“自主呼吸麻醉下隆突切除重建术”,两位美国专家在现场观摩手术(后排右一右二),领略自主呼吸麻醉的革新技术、还有裸眼3D与单孔的极致结合。

中华医学科技奖自2001年设立以来,秉承引领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理念,截至2018年1月共评选出医学科研成果1369项,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营造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良好风尚,促进了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

文、图:胸外科

编辑:医院办公室禾安

责编:医院办公室阿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