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和类风湿傻傻分不清?一文教你读懂

文 / 空气能厂家说宠物
2021-01-24 18:52

中医里有风湿病、痹症、老寒腿,西医里有风湿病、风湿热、类风湿。类似的概念多了容易让人们摸不到头脑,产生混淆。

全身关节怕凉、怕风,是不是风湿病?”“风湿病能不能治愈”等等疑惑。通过以上问题反应出来大家对现代医学的风湿病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今天,小仲就常见问题为大家作简单介绍。

风湿病是“一种”什么病

实际上,风湿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医学上的一个大箩筐,包括涉及侵犯关节、骨骼、肌肉、血管及有关软组织或结缔组织的100多种疾病,大部分也会累及像心脏、皮肤、肾脏和肺等组织器官,总体上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中,绝大部分风湿病都涉及或伴有各种关节炎,因此,风湿病又往往可以与关节炎互相指代。

风湿这个词最早来源于中医,《黄帝内经》有的两篇文章对此做过论述,分别是《素问.痹论》和《灵枢.周痹》。指出其病因是“风寒湿邪,三气杂至而成痹”。因此风湿病即风、寒、湿所导致的疾病,在中医里指的就是痹症

风湿病中的“风、湿”是什么?顾名思义,风与湿相关的疾病。这是老百姓、普通大众最容易联想到的,但是这个解释让人思考后会吐槽一番,因为风湿病的病因与风和湿没有关系,但是为什么起名为风湿病呢?

其实不然,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其他五淫之邪致病;而湿邪重着黏腻,有病则迁延难愈,感受风湿寒之邪又常为本病的原因,中医里的风、湿不是单纯指实物的风和湿,而是延伸了其意涵义,比如中风、痛风、风寒等,好多疾病都与”风”有关。

中医风湿的历程

最初模糊的认识到风、湿所致疾病,之后进一步认识、延伸了风湿的意义。从古至今,仍广泛使用“风湿”二字,并且对之有约定成俗的概念,即肢体疼痛等,多遇风寒湿或阴雨天及劳累加重,症状呈发作性、游走性。1993年第7届全国痹病学术研讨会上在王承德教授倡导下,经全体与会代表认真讨论,一致同意将“痹病”改为“风湿病”,并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制定出明确的标准。从“痹证”到“痹病”再到“风湿病”的命名,并作为一级病名,可以说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中,对同一类疾病在命名研究上的再提高。

中医风湿病的概念随着中医药的发展,风湿病的概念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西医“风湿”的历程

关于中医“风湿”的名称,自古有之,西医传入我国起初音译为偻麻质斯,由于发现症状与“风湿”接近。所以套用了中医“风湿”的名称。

这样命名好处是易于理解接受,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容易影响主观臆断,想当然的认为病因是风与湿,其实仅仅是一部分的诱因或敏感因素,而忽略了疾病的本质。从而造成了一词误大众,造成了普遍的模糊认识。

中医风湿病和西医风湿病不是一回事

中医风湿病的概念最早来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由此得知中医风湿主要病因是出汗后感受风邪,或者久居寒冷的地方后而出现的全身关节肌肉疼痛,中医称为痹症。

现代医学的风湿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认为凡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的疾病皆可归属为风湿病。狭义上指与自身免疫相关的几十种疾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脊柱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不仅仅引起关节、肌肉的病变,同时也可累及多个内脏器官,是全身系统性疾病。因为与自身免疫有关,现代医学的风湿病也叫风湿免疫病。可以看出现代医学的风湿病与传统医学的风湿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

老寒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在西医和中医中都没有“老寒腿”这个诊断,而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之范畴,很多人以为老寒腿是被冻出来的,其实寒冷不是导致关节炎的主要原因,关节软骨老化与磨损才是真正原因。

为什么一到湿冷天气,“老寒腿”就容易疼痛?

关节部位有病变时,这个部位会对寒冷特别敏感,此外,寒冷天气下,由于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会引起骨性关节炎的复发,加剧关节疼痛。但目前,也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寒冷是导致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并非就一定都是风湿病

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ASO)升高提示近4-6周有过链球菌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感染病史。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常见于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风湿热与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ASO检测常用于协助诊断风湿热。风湿热以儿童、青少年多见,常常侵犯关节、皮肤、心脏以及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游走性非对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常伴有心脏炎、皮肤环形红斑、皮下小结节以及舞蹈症。仅有ASO升高,没有临床症状就不能单独用于诊断风湿热,抗“O”升高仅仅代表有过链球菌感染史。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常采用青霉素、长效青霉素预防急性风湿热发作。

类风湿因子(RF)阳性并非就是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因子(RF)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R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敏感性高约50-70%,但特异性不高。约2-5%正常人可出现RF阳性,尤其是老年人,常常RF呈低滴度阳性。其他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也可检测到RF。RF还可以出现在一些肿瘤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结核感染等等。所以RF阳性不代表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需要结合是否存在持续关节肿痛的临床表现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而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风湿免疫病症状好转后切勿私自停药

风湿免疫病大多数是慢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需要长期药物维持治疗。当病情好转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减药,最终利用最小剂量药物长期维持病情稳定,切勿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私自随意减药、停药,以免导致病情复发加重。

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治疗方式,但一定要分清药物的主次。缓解病情抗风湿药物(简称抗风湿药)是最主要的药物,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环磷酰胺、环孢素、马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等,这些药物不仅可以控制症状,并可以延缓或阻止病情进展,需要坚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也称之为抗炎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当症状缓解后这些药物可以停用。还有一部分药物比如钙剂、促钙吸收药物,这些药物作为辅助药物,用于预防与治疗疾病及药物所导致的骨质疏松,也需要长期坚持服用。

风湿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疾病缠绵不愈,只有对疾病具有正确的认识,医患双方才能更好的配合,从而尽快控制病情,避免脏器损伤。最后,再次提醒疑似患有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及时就诊正规医院专业科室,勿必听信广告谣言,以免延误疾病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