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生理同等重要——为何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肿瘤心脏病学MDT科普第四期

文 / 拓麦TalkMED
2021-01-11 12:21

为何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

【第四期】

心理与生理同等重要

在肿瘤心脏病学MDT科普栏目中,我们首先在第一期通过我院真实案例引入的方式,介绍了肿瘤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及该学科覆盖的多个研究方面。在第二期我们强调了早期监测肿瘤心脏病防治的重要性,第三期我们从放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疗法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各类药物、射线对于心血管的伤害,再次呼吁“别让肿瘤治疗伤了心”。

本期将从双重角度,强调肿瘤患者身心健康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监测

在肿瘤和心脏病的双重打击之下,患者经常哀叹自己“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根据统计,这类患者10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而心理疾病跟躯体疾病一样,应该正确认识并进行治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了太多已经发生心理病变,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诊治的肿瘤患者,个别甚至走上本不该的绝路。

肿瘤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往往焦虑和抑郁,病人自己和家属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简单的表格进行初步评估,如果确实存在问题,就应该及时到心理医学科求助。

评估焦虑的健康问卷

根据过去两周的状况,回答是否存在下列描述的状况及频率。

评分规则:每个条目1-3分,总分值范围0-21分。

0-4分:没有焦虑;

5-9分:轻度焦虑;

10-14分:中度焦虑;

15-21分:重度焦虑。

评估抑郁的健康问卷

根据过去两周的状况,回答是否存在下列描述的状况及频率。

评分规则:每个条目1-3分,总分值范围0-21分。

0-4分:没有抑郁;

5-9分:轻微抑郁;

10-14分:中度抑郁;

15-19分:中重度抑郁;

19-27分:重度抑郁。

其中,第1、4、9项中任何一项得分>1分,均应引起重视。

生理健康管理

肿瘤患者除了关注心理健康、谨遵医嘱外,生理健康的自我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癌症和心脏病多数都是基于不良生活方式基础之上。除了正规诊疗方案,患者自己也必须做好长期的健康管理,彻底摒弃吸烟等不健康的习惯,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相当重要。

饮食控制

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病人的食物选择确实与疾病进展存在关联。富含蔬菜水果、谷物等合理健康的膳食结构,与经常食用精制谷物、红肉和加工肉、高脂及油炸类食品相比,前者可使乳腺癌患者的总体死亡率降低43%。

另外,饮食中减少食盐摄入、增加蔬果类、海鱼和谷物,可明显降低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膳食结构中,糖盐油:鱼肉蛋奶:水果蔬菜:米面主食的比例为1:2:3:4,肿瘤患者更应如此。

运动管理

控制体重超标,是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显示,肥胖能使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2-3倍。同时,肥胖还会导致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升高。即便并不肥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心血管死亡风险。

因此,运动会让人从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风险两方面获益。比如,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女性,可降低6%的乳腺癌风险。因此,建议肿瘤病人适度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

健康监测

肿瘤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心脏问题,都应该做好健康监测。

对于还没发现高血压的中老年患者,至少每年监测一次血压,已有高血压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肿瘤期间,每天至少监测两次血压,血压平稳后调整为每周至少监测两次。所有合并高血压者都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合理的降压方案,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

定期体检

肿瘤患者出现心脏毒性的时间变化很大,有些肿瘤治疗诱发的心血管副作用出现很早,而有些当时没问题,但会导致远期并发症。因此,这些病人必须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也就是说,肿瘤病人不但在抗肿瘤治疗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监测心脏功能,还要在抗癌治疗后的时间里,不断定期复查。

总而言之,肿瘤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密不可分。随着治疗方式不断发展,很多肿瘤患者能够长期存活,癌症逐渐变成了一种“慢性病”。对于这些患者,必须提高长期存活的质量,肿瘤患者和家属在关注癌症治疗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心脏的监测!

复旦中山

肿瘤心脏病学MD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整合了实力雄厚、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对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血管毒副反应和合并的心血管病变开展多学科讨论,开设了华东地区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

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集体照

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对每一例病人在其临床全面理化检查的基础上,采用心脏超声新技术无创、定量评估心功能改变,同时结合其它检测手段,整合出最符合患者自身情况的个体化诊疗建议,对肿瘤患者在治疗前精准评估心血管风险、治疗中及时甄别和处理相关心脏损伤和共病情况、并在长期随访时对肿瘤患者的心血管病变进行保驾护航。

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以“早期精准检测”“药师全程配合”“患者多病种全”“强大专科基础”四大特色赢得了患者的信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栏目专家介绍

本科普栏目由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学MDT团队葛均波院士指导,MDT团队主要负责人程蕾蕾主任医师原创。

葛均波 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医学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泛血管基金理事长,教育部“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与器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理事会理事,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成果。

程蕾蕾 教授

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擅长疑难心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及心内科疾病的诊治。研究方向为肿瘤心脏病学。牵头开设华东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MDT门诊”。

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肿瘤心脏病学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专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以及《Cardio-Oncology》国际编委等。担任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副秘书长。

加入三七二十医温暖大家庭,第一时间了解科普好文,参与精彩活动,还可在群内提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