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救治心脏停跳150分钟患者,侯平教授为我们讲述经验

文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2020-04-19 00:24

作为2019年医学界《名家心讲堂》直播间项目的金牌讲者,心血管领域的大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侯平教授近日与《医学界》交流,就“心脏骤停抢救”的经验与心衰的治疗与用药和我们进行了交流,现在与您共同分享。

1心脏停跳150分钟救回,无间断胸外按压很关键

去年1月,《央视新闻频道》报道了侯平教授成功抢救一位心脏停跳150分钟患者的事迹,引来热议。对此,侯平教授强调,当时科室近20名医生轮流对患者进行不间断的胸外按压十分关键,使心脏持续为全身供血供氧,并未对大脑及全身脏器带来功能损伤。患者在复苏后10分钟就恢复意识,可清楚回答问题。

疫情暴发,正值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冬春时节,然而就医的不便,及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水平下调、心肌损伤,使得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一步上升。那么当我们遇到心脏骤停患者该如何处置?

侯平教授指出,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检测,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意识;同时,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并判断有无呼吸,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判断有无搏动。

在判定患者存在心脏骤停后应根据指南推荐采取“CAB”的流程,立即为其开展心肺复苏。首先通过胸外按压的方式进行人工循环的支持(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5-6厘米),每30次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同时,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助。需要注意的是,胸外按压的重要性高于人工呼吸。

2心梗后心衰发病率高,心衰管理急需关注

心衰患者多有原发性器质性心脏病史,而急性心梗后心衰发病率较高。特别在亚裔患者中,多以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心衰为主。我国心衰患者数已经达到总人口数的1%-2%,除缺血性心脏病导致的心衰外,心律失常及结构性心脏病也是导致心衰发生的主要原因。

侯平教授指出,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从病因到临床特征都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但诊疗与管理都缺少同质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及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提升,患者生存期延长,心衰发病率逐年上升,但预后未现拐点,五年死亡率远远高出多数癌症。十年死亡率达90%。

纠其原因,首先,基层医生及非专科医生对心衰的早期危险因素识别、原发心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缺少规范,另外,心衰治疗仍存在用药不规范,指南应用与落地困难,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够,治疗依从性较差、医生指导不足,院外随访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由此可见,心衰管理急需关注。不仅要聚焦对心衰专科及非专科医生的培训,还要在加强规范化院内心衰综合管理的同时,建立院外长期随访制度。据统计,心衰患者出院后前3个月“易损期”的死亡率和再入院率分别达到15%和30%。规范化的药物治疗能够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室重构及远期预后,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

3心衰药物治疗仍不理想,中西医结合值得推荐

关于心衰的药物治疗,侯平教授谈到,近30年从理念到药物种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目前国内外指南都明确推荐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并且推荐了药物联合应用的“黄金搭档”与“金三角”,并通过不断探索、研究新型药物以满足临床需求,如针对内环境紊乱,及利尿剂抵抗的新型利尿剂托伐普坦,针对血压不耐受、心率不达标,只降心率不降压的伊伐布雷定,为ACEI/ARB寻找了新的最佳搭档—脑啡肽酶抑制剂,形成了强强联合的ARNI。此外,治疗糖尿病的药物SGLT-2抑制剂改善心衰患者预后的结果也得到了研究证实。

即便如此,顽固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仍然存在着不足与困境,药效不理想、药物不耐受、药价过高。心衰成为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而心衰恰是心血管疾病中西结合治疗的主战场。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中医药及其辨证思维在心血管病防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中医药治疗心衰的优势在于:

(1)因人制宜,辨证施治,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整体调节,平衡脏腑阴阳,改善全身状况及原发疾病干预;

(3)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西药联合,可在心衰不同阶段改善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抑制心肌纤维化及重构,改善远期预后,中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得到了证实。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已有对心衰的认识,汉代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已有对心衰的较多诊疗记录,有些方药至今被临床有效应用,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对心衰治疗的功效及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得到了临床循证及基础研究的证实,也得到越来越多西医心血管专家的认同,中西药联合已成为我国现代心衰治疗的现实模式之一。

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理加用中药治疗不仅有助于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强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甚至可改善部分患者的长期预后。“辨证施治”是临床医生将中医药合理应用于心衰患者的必要条件。《慢性心衰合理用药指南》及《2018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中医药的应用及适应症都作出了推荐 。

麝香保心丸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经典中成药,具有全程心脏保护的作用,在心衰发生前期的原发病阶段即可发挥作用,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作用更获得指南推荐,且对微血管病变造成的心肌病变也有一定的疗效。研究表明,临床应用麝香保心丸可以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脉搏量及6min步行测试,降低脑钠肽(BNP)、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 白(H-FABP)水平,改善心功能。

同时,麝香保心丸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脂质浸润、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抑制炎症反应,同时具有潜在的逆转心肌重构作用,可显著改善心衰症状及预后。

不仅如此,麝香保心丸还可明显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机体器官组织低灌注、改善肺瘀血及(或)体循环瘀血、降低BNP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改善患者心功能、增加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临床应用与研究的深入,包括麝香保心丸在内的中药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优势会越来越凸显。侯平教授最后表示,中药治疗心衰从各家观点不一,到指南共识产生。期待更多的大型研究证实:中药治疗心衰,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让更多的心衰患者获益!

侯平教授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心衰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起搏电生理学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预防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沈阳市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看过,请点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