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医肝病医院李学教授:浅谈保肝药和降酶药

文 / 河北中医肝病医院
2018-06-07 14:24

1、保肝药与降酶药的关系应该表述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保肝药包括降酶药(甘草酸类)、退黄药(腺苷蛋氨酸、熊去氧胆酸)、解毒剂(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肝细胞膜修复剂等。至于降酶治疗的意义,不同文献报道不一样,但可以确定的是,临床上患者转氨酶异常升高时,医生一般都会给予降酶治疗的。

2、转氨酶升高不一定都是肝炎导致

转氨酶是细胞中的一种催化剂,在肝细胞中含量较高,血液中含量较低,肝脏受损时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转氨酶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是肝脏最早出现异常的指标。但目前在对患者肝功能的评估中,转氨酶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因为谷丙转氨酶可在肝病的进展期降低,而谷草转氨酶缺乏特异性,心脏和肾脏病变后可以升高。转氨酶的升高除了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隐匿性肝炎等引起外,病毒性感冒、发热、进食后、休息不好等,也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医生往往让患者休息好了之后再化验一次,还要求化验之前保持空腹。肝脏受损根据生化指标的特征分为细胞型肝损害、胆汁淤积型肝损害及混合型肝损害,细胞型肝损害及混合型肝损害会有转氨酶的异常升高,但转氨酶升高不一定代表存在肝损害的,其他系统疾病甚至某些生理情况也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应该结合患者临川表现及相关检查确定。

3、单纯盲目“降酶”有时可掩盖病情发展

降酶药只是中和了血液中的肝酶,或是抑制了转氨酶的活性,即使外周血中的酶正常了,对肝脏本身病情并没有治疗作用,对损伤的肝细胞没有修复作用,肝脏病理学上并没有得到改变,甚至反而掩盖了病情,给患者“好转”的错误印象,有的药甚至加重了肝脏负担。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多数只是降酶的药物疗效未经证实,有的还可能有促进肝脏纤维化的不良作用,一般不推荐使用。这时如果患者停止降酶治疗,不注意休息、戒酒和避免服用影响肝脏的药物,可导致暴发性肝炎,严重者可致死。中药五味子、垂盆草等以及西药联苯双酯等降酶作用明显,这些药物没有抗病毒作用,不能令乙肝的乙肝病毒基因或E抗原指标转阴,但可以使血液中的谷丙转氨酶灭活中和,起到“降酶”的作用。这种药物降酶速度快、幅度大,被很多人视为入职、入学、入伍蒙混过关的“体检药”,目前为了避免歧视,在入学、入职体检中已不再检查乙肝项目,这给某些肝病求职者进入要求严格的特殊职业可能开了一扇“方便之门”。可是,患者停药后1年内的反跳率达到62%。据悉,国外肝病治疗指南中,并没有“保肝降酶”专项内容,单纯降酶治疗并未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不应该保持这个“中国特色”,单纯降酶药应该慎用,而且对于联苯双酯等单纯降酶药物的使用多年来也一直存在争议,因此在肝病治疗中起码不应将这类药物作为治疗的主要手段。《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副主编、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蔡皓东指出:"过去多用联苯双酯治疗药物性肝损害,近来发现联苯双酯仅能够降低ALT,而不能使原有肝损害的病理改变得到改善,反而可加重肝损害,引起AST升高及黄疸。"山东省滨州医学院教授李光荣特别提醒服用降酶药联苯双酯的患者注意:1.不适合用于重度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2.AST>100U/L和AST/ALT>0.9者最好不用;3.治疗后第2周AST升高者停用。


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是病毒引起人体发生免疫反应,免疫系统攻击破坏肝细胞。治疗病毒性乙型丙型肝炎主要是抗病毒,以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以及抗丙肝病毒药为主;此外,还有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也就是说,单纯降酶药降酶作用只是治 “标”,不能治“本”,经降酶治疗转氨酶虽可降至正常,但肝细胞损伤仍然存在,这种假象,往往使病人产生盲目乐观情绪,放弃或忽视了其他重要治疗措施,特别是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治疗。
转氨酶降为正常后,必须连续2次检测均正常(2次检测间隔时间为1个月),前提是不用降酶药,这才算是真正的正常。很多时候转氨酶高低并不提示病情轻重,也不能提示预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