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药物治疗时,面对耐性性该怎么办?

文 / 白衣天使方大头
2021-05-21 09:31

精神疾病本身就是进展性疾病,它既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高复发、高致残、高危害和高负担的一类疾病,历来被认为难治、反复发作、持续进展。一旦确诊了精神疾病,患者就要开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虽然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是第一首选方案,但是药物治疗也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比如“耐药性”的出现就是典型的问题之一,比如病史越久,服药疗效反而越差,因药物导致副作用导致患者肥胖、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等问题屡见不鲜。

其次是自知力缺失的病人,不承认自己有病,不主动服用药物,拒绝就医,拒绝服药。这类患者在患病过程中得不到药物的及时治疗,出现症状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重。第三就是家属监护不到位,或放任病人,使得患者得不到系统的治疗。所以,重症精神分裂症的预后转归与监护人有直接关系。

由于自知力缺失的患者不主动服药和家属监护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其原因主要在于家属监护工作做得不到位,须改进监护方法。

那么,“耐药性”该如何解决?

研究认为,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主要是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再进入脑内神经细胞,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后发生化学反应,再通过神经细胞前突触,与相关的受体结合,阻断亢进的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

药物与受体结合才可以发挥药物治疗效果,而重症精神病人的神经细胞膜结构多数有损害、受体数量减少,这导致药物难以发挥正常治疗作用,因此疗效也欠佳。因此,必须寻求一种方式来弥补药物的治疗空缺。

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肇事、闯祸根源;手术使患者恢复自知力、承认有病、自愿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更方便管理病人;此外,对服药剂量较大的病人来说,术后可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多种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最终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总之,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的关键阶段,监护人要客观、正确地选择多种治疗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监管和健康辅导,只有这样,这些患者才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