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岁王阿姨突发手脚无力,都是瞎吃惹的祸,4类食物要少吃

文 / 健康生活从今天开始
2020-12-08 11:06

上周二的傍晚时分,“医生、医生,快救救我妈妈”急诊室的一位小伙子呼喊着。

患者是女性,52岁的王阿姨,午睡后醒来发现说话不清楚,右侧手脚无力,右手不能抬起来,也不能行走,儿子急忙呼叫120送到医院。

患者到达急诊时发病1个多小时,完善头颅磁共振诊断“急性脑梗死”,病灶位于“脑干区”,血压160/85mmHg,随机血糖18mmol/L。

医生告知家属,患者符合脑梗死静脉溶栓黄金时间窗(发病<4.5小时),建议溶栓治疗,但是血糖高,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患者儿子犹豫了一下,还是同意签字溶栓治疗,医生马上予以溶栓治疗。

溶栓后24小时,患者言语不利以及手脚无力没有好转,考虑与高血糖导致血管反应性下降有关,后续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及肢体康复治疗,结局很大的可能是瘫痪在床了。

后来,医生得知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10余年,间断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20mg/次 2次/日。糖尿病5年余,间断服用二甲双胍0.5g/次,2次/日,平时用药不规律,也未监测血压、血糖水平。体型偏胖,身高160,体重70公斤,无烟酒史。

王阿姨也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但是心想自己已经在服药,应该就没有问题,所以饮食上并没有控制,喜欢吃很咸的、甜的食物,冬天特别爱吃羊肉火锅,火锅底料的油汤也爱不释手,这导致她的血压血糖越来越难控制,血管也越来越差,脑梗不可避免。

医生表示,患者虽然给予静脉溶栓治疗,但由于血糖高,且存在高血压、肥胖等多种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且脑梗病灶位于脑干区,这都导致治疗效果的不理想。

脑干区与脊髓相连

  •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脑梗死患者达1300万以上,且每年呈上升趋势。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2016年的数据显示:全球≥25岁的人群的卒中(70%是脑梗死)终生风险为24.9%,不同区域和国家存在差异,而中国人群卒中的风险最高为39.3%。
  •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脑梗死的风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脑梗的风险性增加1倍,给社会、家庭和患者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
  • 脑梗死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1.5:1,但女性绝经后脑梗发病率明显升高,与男性基本持平。
  • 由于绝大部分脑梗死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造成的结局多是非死即残,减少脑梗死疾病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
  • 脑梗死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导致发病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心脏病、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鼾症。
  • 危险因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因为这些危险因素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中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结合,成为亲水性分子,有利于在血液中流动,这样就会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通过低密度脂蛋白这个“运输车”,把垃圾“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运输到血管内壁堆积,形成粥样斑块,进一步出现血管狭窄或闭塞,最终导致脑梗死的发生。

一、高饱和脂肪的食物

  • 红肉(牛肉、羊肉、猪肉),肥肉(五花肉),鸡皮,动物肝脏这些传统美食都是高脂肪食物,尤其是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坏的脂肪)。虽然它们富含蛋白质,但也富含胆固醇,不适合50岁以上人群过多食用。

医生忠告:多吃蔬菜水果,以时令蔬果为主,保证维生素、钾、铁、镁、锌等元素的摄入;鱼,鸡肉,每天4-5个鸡蛋,喝豆浆,保证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和Omege-3脂肪酸的摄入(好的脂肪);以橄榄油、葵瓜籽油、玉米油代替动物油(猪油、黄油)。

二、高糖食物

  • 甜食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分泌,使人开心,所以甜食对人们很有诱惑力。生活中处处可见甜食,比如蛋糕、奶茶、糖果,巧克力或者吃东西喜欢加糖(红糖,白糖,冰糖,蜂蜜)。
  • 过量摄入糖分会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和肥胖人群中。
  • 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甜食在生活中很容易被人们识别,但高精碳水化合物这个升糖的“幕后推手”,易被人们忽略,也就是主食,米饭、面条、馒头。很多患者没有吃甜食,也在服药,但是血糖仍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主食没有控制。
  • 血糖升高,容易导致脑梗死,尤其是脑干梗死,脑干为大脑的关键部位,出现梗死就会导致严重的肢体瘫痪,甚至死亡,所以控糖是预防脑梗死关键之一。

医生忠告:少吃甜食,晚餐主食以红薯、燕麦代替。

三、高盐食物

  • 在饮食中摄入过多的钠会导致人体水钠潴留,诱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病。
  • 国外一项研究推测,如果美国人能够将钠摄入量减少40%,则可在未来10年里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从而挽救27~50万人的生命。
  • 生活中的烟熏食物、腌制食物、罐装食物、麻辣烫等都是重口味,钠盐含量很高,人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的钠盐,并成为“高血压人”,高血压会隐匿的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变硬,最终诱发脑梗死、心肌梗死。

医生忠告:每天摄入钠盐<6g(一小勺);多吃新鲜菜,少吃腌制冷冻食物。

四、避免饮酒

  • 酒的热量和糖分都很高,长期饮酒会损害肝脏,影响脂质代谢,导致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
  • 长期饮酒也会导致脑神经和周围神经损害,出现酒精性脑病(痴呆、共济失调)和周围神经病(手脚麻木)。
  • 营养学会建议每天酒精摄入量控制在30g(男性)和20g(女性)以内:计算公式——酒精摄入量(g)=饮酒量(ml)×酒精度数(%)×0.8

医生忠告:如果饮酒,请限酒,适当喝点红葡萄酒(5-10ml);如果不饮酒,不必开始饮酒。

一、抽烟

  • 曾流传这么一句话: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这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对身体健康百害无一利。
  • 饭后血液循环加快,血液吸收尼古丁的能力增强,这会导致血管痉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
  • 夜间和凌晨时段更容易发生脑梗死,饭后抽烟就是雪上加霜。

二、排便

  • 有些人偏爱刚吃完晚饭后就去排便,中老年人便秘的人群占10~20%,坐在马桶上或蹲厕一去就是半小时,如此长时间的排便会导致双腿发麻,血液积聚在下肢,出现大脑供血不足,诱发脑梗死。
  • 便秘会导致腹压升高,使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心肌梗死。
  • 另外,进食后就排便也不利于营养吸收,一般建议晨起排便更为合适

尽管我国的脑梗死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但究表明,80%的脑梗死是可以预防的。所以建议大家,特别是中老年朋友,应该积极控制脑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肥胖、心脏病、鼾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营养缺乏)、改善生活方式(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和坚持有氧运动)、定期体检(50岁以后,每年一次体检,项目包括测血压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头颅磁共振)和规范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远离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