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和血压,是相互影响,还是恶性循环?

文 / 关你健康
2020-01-07 00:45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血压长期处在较高水平,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反过来,如果肾功能受损,也可以造成高血压。这样,就形成了2种状态,肾性高血压及高血压肾病。这2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应对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肾性高血压,是肾脏实质性病变和肾血管疾病导致的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会加剧肾功能减退,于是,就形成恶性循环。肾性高血压,在分类上,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又可以再细分为肾实质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高血压肾病,则是由原发性高血压所导致的肾脏小动脉及肾实质损害。

肾实质性高血压,由各种肾实质疾病引起,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发病率仅次于原发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则是1种综合征,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狭窄,导致肾脏缺血引起的高血压。通常,肾动脉狭窄超过50%,就会产生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影响;狭窄超过70%就会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

普通百姓可能会问,都是高血压,那就开始降压呗,划分那么细致有啥意义呢?您要是这么想就错啦。其实,精细地划分病种,才是指导防治的基础。比如,肾实质性高血压,发病原因多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有关,造成肾小球过滤能力降低,过滤钠的能力下降,形成钠和水分在体内积存,进而导致高血压。因此,防治措施与食盐敏感性高血压相似。肾血管性高血压,是肾脏分泌肾素引起血压上升,防治重点是保证肾脏供血。

肾性高血压的形成,主要原因是钠排泄障碍;肾素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前列腺素和缓激肽系统失衡;一氧化氮减少等。肾性高血压形成的风险因素,主要是增龄,40岁以后,肾小球滤过率每年会下降约1%,到了老年后,水盐调节能力进一步下降,多数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或肾动脉狭窄,就会导致血压升高;其他因素还包括高盐饮食、肥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睡眠障碍、药物影响等。

肾性高血压的血压控制目标,通常是收缩压低于140mmHg,舒张压低于90 mmHg;如果合并显性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超过300毫克,血压控制目标就要更严格,收缩压应该低于130 mmHg,舒张压低于80 mmHg。对于年龄超过60岁者,血压控制目标可以根据实际年龄适度放宽。总体的防控原则,是在生活方式调节的同时,启动降压药物的使用。就是说,需要吃药,并且不能停。

肾性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节。饮食结构的热量不宜太高,每天摄入蛋白质60到70克;脂肪35克;钠盐不超过5克;水分1500克。肾性高血压患者需要严重限制钠盐摄入,减少动物性脂肪的摄入,肉类尽量选用脂肪少的牛肉、鸡肉、鱼肉等;同时,要密切观察,如果出现浮肿,必须更加严格限制钠盐。此外,还需要限酒、戒烟,规律运动,减轻体重。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