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用饺子治病?糖尿病患者,过年能吃饺子吗?

文 / 关你健康
2021-02-09 00:24

俗话说,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种说法,其实,源自对医圣张仲景的赞颂;正是顺着御寒的功效,引申出温暖的寓意,回家饺子,出门面;饺子,渐渐由祛病的药膳,演变为团圆时的美食。咱们现在就来重温医圣用饺子救人的故事,再聊聊吃饺子的健康细节。

饺子的发明专利权属谁?这个问题,已经没法考证。不过,饺子被发扬光大,功劳属于医圣张仲景。张医圣,出生于东汉末年,少年时受高人指点,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后来,医术超过了师傅,名声远扬,受到推荐,成为公务员;并且,不断进步,成为长沙太守。

张太守,是1个时刻追求医术精进,关心百姓的公务员。每逢初一及十五,就在公堂之上为人看病。而且,将实践经验整理成书,在50多岁的时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是外感邪气引发的疾病,共计10卷;杂病,可以视为并发症,共有6卷。可惜,那时候的出版行业不发达,张太守的论述,只能写在竹简上,慢慢变成了断章残简。后来,分别在晋代和宋代,被整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张太守,也因此被尊称为医圣。

张太守退休还乡的时候 ,时值隆冬。大风呼呼地刮,很多贫苦的百姓,耳朵都被冻烂了,让老太守看着心痛。回到家乡后,医圣就在冬至那天,让人搭起棚子,架起大锅,为穷人舍药治伤。所舍之药,叫祛寒娇耳汤。先把药材、姜葱、辣椒、羊肉等放在锅里煮,再捞起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然后,再将娇耳放回大锅里煮熟。穷人们排着队,每人可以领到1碗汤和2只娇耳。吃完娇耳,再喝热汤,顿时浑身发热、血脉通畅。这个活动,持续到大年三十。身体康复的老百姓,喜迎新春,仿做娇耳,进行庆祝,娇耳得以流传,成为后世的饺子。

饺子,是药食同源的经典代表。饺子对身体的调理作用,取决于饺子馅的成分。素馅饺子,代表馅料是韭菜加鸡蛋,韭菜味甘,益肝散淤,其中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还有挥发性精油及含硫化合物,能够帮助调节血糖,适合高脂血症或糖尿病患者;香茹,也是饺子馅常用的食材,可以化痰理气,有益肠胃,香茹含钾丰富,对于乏力及气血亏虚者,较为适宜;芹菜,含有甘露醇及碱类物质,以及丰富的纤维,可以防止餐后血糖上升;白菜,能够促进胃肠蠕动,也能帮助控制血糖水平。过年时,如果家里准备几种不同馅料的饺子,应该先煮素馅饺子,再煮肉馅饺子。

为了保证食材的安全和卫生,人们都会自己加工饺子馅。剁肉馅,会产生声响,这种响声,对于放假在家的人,是1种快乐的享受。但是,对于偏头痛患者来说,会是诱发因素。前庭性偏头痛,会产生自发性或位置性眩晕,感觉天旋地转,或是脑袋里面有东西在跳动,随后,就会出现1侧头痛。前庭性偏头痛,会因为手、嘴、眼受到刺激,导致大脑特定部位进入兴奋状态,产生头痛。通常会由多种日常生活行为所诱发,比如,剁饺子馅或是搓麻将时产生的响声。前庭性偏头痛发作时,需要马上终止正在做的事情;平躺或将上身垫高靠在沙发上休息。

说饺子,吃饺子,最后1个环节都是饺子汤。俗话讲,原汤化原食,这意思是说,不喝点饺子汤,吃下去的饺子不易消化。其实,这个传统还是来自医圣的娇耳汤典故。医圣的饺子和汤,都是药,当然不能浪费。但是,现在的人包饺子,用的是精制面粉和肉;饺子汤里,是淀粉和油脂,还有嘌呤;如果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还是少喝或不喝吧。好啦,俺去剁饺子馅了,明天见。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