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吃才能管理好血糖?专家说出了“12345饮食秘诀”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实习生 杨楚滢
通讯员 金小洣
老“糖友”一顿早餐吃了稀饭、玉米、鸡蛋和牛奶,致血糖“爆表”……出院后没症状就不吃药,不测血糖,血糖突然飙升致不适……糖尿病患者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常见,但不少患者还会陷入各种误区,导致病情加重。
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在糖尿病日到来之际,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举行了一场以“护士与糖尿病”为主题的宣教活动。内分泌科主任莫伟提醒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要有足够的重视,在衣食住行的细节上多加注意,配合护士随访,管理好血糖。
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4.63亿20岁至79岁成人患糖尿病,中国患者数排名第一,约为1.164亿人。糖尿病已不再罕见,但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更多是来自一系列的并发症,糖尿病足就是其中一种。
糖尿病足是足部血管、神经出现病变,而导致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严重可致组织坏死甚至截肢,俗称“烂脚”。有数据显示,糖尿病足患者下肢截肢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0倍,约85%的截肢是由于足部溃烂引发。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病并发症之一。内分泌科护士李玉玲指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伤口愈合比正常人慢,哪怕一个很小的伤口,也可能半年到一年也无法愈合。如果早期正确预防和治疗,45%-85%的糖尿病足患者可以免于截肢。
义诊现场测血糖
不过,有病人对糖尿病及足部溃烂重视不足,用“土方子”治疗足部溃烂。莫伟介绍,有一位从事体力劳动的50岁患者,一年前确诊糖尿病,但日常饮食照旧,出现足部溃烂亦没有到正规医院治疗,仅用草药敷在患处,导致病情发展迅速,10天内一只脚的组织和神经全部坏死。
“糖尿病患者如果足部暗红、发紫,温度明显降低,出现水肿、足趾间皮肤糜烂等症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李玉玲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血管进行评估,若检查结果显示血液状况不佳,可服药、泡脚或按摩穴位改善血液供应。
在预防糖尿病足方面,李玉玲强调,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患者,都要养成每天检查足部的习惯,如有擦伤、水泡、湿疹等,要及时处理。日前气温下降,市民开始重拾泡脚的习惯,李玉玲提醒,水温最好不要超过37°C,避免烫出水泡,亦不要长时间浸泡双脚,以免皮肤变薄产生皮损。
此外,应选择舒适的鞋袜,以及采取正确的运动方法,如每周进行150分钟慢跑或快走,避免足部出现损伤。
在义诊现场,不少老人家都来排队测血糖和咨询饮食问题。一位74岁的老太太测得餐后血糖15.7mmol/L,“我早上吃了一碗剩饭、一根玉米、一颗鸡蛋和一杯牛奶,这不算多的。”内分泌科护士李微解释:“玉米也是碳水化合物,您只能吃一点碳水化合物。在蛋白质方面,摄入了鸡蛋和牛奶,也过多了。”
怎么吃才不算多?内分泌科医生陈悦解释,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计算每天所需要的热量,如果患者体重正常,没有并发症,每餐控制在七八分饱是合适的。
专家提醒糖友们要简单饮食
有一部分患者吃多了,还有一部分病人却吃少了,陷入了“什么都不敢吃的”误区。“有些病人吃东西很谨慎,瘦到人都没力气了。这种情况下,测出来的血糖数值再漂亮也没有用,一定要营养均衡,否则抵抗力就会下降。”莫伟强调,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并不枯燥,要保证生活质量,想吃的东西可以吃,前提是把量控制好。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水果同样是可以吃,但有条件亦有技巧。摄入水果前提条件是,血糖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达标,且在进食前血糖低于8mmol/L。在两餐之间摄入含糖量低的水果,并适当减少主食量。若吃完水果一小时后,血糖低于10mmol/L,则说明摄入水果的种类和分量是合适的。
药物治疗、运动治疗、饮食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亦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糖尿病治疗手段。与往年不同,联合国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这一主题乍看与糖尿病治疗关系不大。
“‘五驾马车’不是一个治疗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莫伟解释,医生只在药物治疗方面占主导,而如何饮食、如何运动、怎么打胰岛素这些具体操作都是由护士去和病人沟通,护士处于整个管理系统的核心位置。
护士指导患者打胰岛素
护士除了对病人进行宣教外,还会对院后病人进行随访,提醒病人注意监测血糖、定期回来复诊等。若病人能向护士及时反馈血糖情况,医生则可以根据治疗效果,积极调整治疗方案。
不过,莫伟指出:“绝大部分病人对随访置之不理,认为出院以后没有什么症状就不用管。于是药不吃了,血糖也不测了。这是很危险的,等到再有症状出现,病情就被耽误了。”
莫伟表示,大部分糖尿病是终生的,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并发症,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医生、护士和病人相互配合,环环相扣。“我们医生和护士苦口婆心,希望病人的病情维持得更好,生活质量更高,也希望病人能够配合我们,紧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