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 | 勿把瞑眩反应当成病情加重 !

文 / 感悟健康
2021-08-20 00:15

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胡希恕先生曾半夜被人砸门。病人是个孩子,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结果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

这是一则典型的“瞑眩反应”实例。病人服用了药物后反而“加重了病情”,但是坚持继续服用药物,结果很快就痊愈了。

瞑眩反应是病将愈的征兆

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意思是重病或久病之人,如果服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表示这个病不会好。

《孔颖达疏》曰: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

——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其实,瞑眩反应可理解为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通俗地讲,也可称为“斗药”现象:

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

瞑眩反应的排邪方式

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热燥火等不同性质的邪气,因于不同的病患体质,其排出时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大概可以分为风邪、寒邪、湿邪、火邪、痰邪、淤邪、燥邪等七种排邪方式。

其中火邪指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发烧现象,也可能会出现类似实火的反应,如忽然烦躁不安,或面部发红发热等,这些都属于火毒所致的疾病。阳气得到补充,血脉末梢被疏通,多以疮痒肿痛、发烧、尿赤、肛门灼热、腹泻等方式排出邪气。

这是服药的自然反应,不是补阳多了,相反是阳气还不足,当继续服药,这些反应一般两三天就会消失,这是机体免疫能力正在提高的表现。有时火邪不是从外界来的,而是客于体内的寒气郁久而化成火热邪气了,其排出的反应也与上类似。

因此,有部分饮用者反馈饮用100%枸杞汁后出现口腔溃疡、喉咙发痛、流鼻血等类似上火症状,或者糖尿病人出现血糖忽高忽低,无法稳定的现象,实际上这是正常的调整现象,是摄入的枸杞多糖作用于身体所产生的瞑眩反应。当身体开始出现类似反应时,不用惊慌,应坚持继续服用,科学研究证明枸杞无毒副作用,适合长期食用,当瞑眩反应过后,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瞑眩反应的益处

前面说到,食用枸杞后产生了瞑眩反应,不必惊慌。其实不仅不用惊慌,更应该高兴才是,因为这说明你吃对了药,身体逐渐开始好转。

明清以来,医家越来越喜欢开滋阴药,发展到如今,则是“阳虚者十之八九,阴虚者百无一二”的状况。相比阳证(阴虚)病人,阴证(阳虚)病人出现暝眩反应的概率比较大,往往阳药一下去,很快就产生瞑眩反应。这是阴虚者遇阳药的正常反应,慢慢地,阳虚体质开始扭转,阳气足了,人就不容易生病。

有一些医家好用滋阴药,所谓的滋阴药,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比如向一个虚寒病人投以麦冬、熟地,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而真正的传统中医治疗阴证,是恢复阳气,是要把阴证往阳证转,除此绝无二法。用对阳药,产生了瞑眩反应;产生瞑眩反应,说明用对了药,身体开始好转。

《本草纲目》记载 “枸杞子甘平而润,性滋补……能补肾、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平性药物,因为它们作用缓和,一般来说,无论是寒性或是热性的病症,都可配合应用;平性食物,性质介于寒凉跟温热之间,如米、面、黄豆、山芋、苹果、牛奶等,无食用禁忌,适宜长期食用。枸杞药食同源,性平无害,适合日常生活保健养生食用。

如果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服中药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所治病人中有过暝眩反应的医者越来越多”,那么,患者或者普通人所该做的第一步,便是端正心态,接受瞑眩反应的观念。确认瞑眩反应后,不论是饮用100%枸杞汁还是服用其他药方,如果发生的是瞑眩反应,就一定要坚持,别轻易换药更方,否则就前功尽弃了。

秋燥、秋乏、秋愁——别怕,用食物盘它!

高质量枸杞是如何炼成的?

为什么说男人女人都需要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