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阴之清者,灸之则生血生精生髓,无艾则凝聚而成痰湿

文 / 崆峒养生汇集
2021-06-02 00:10

血虚、精亏、髓枯,是现代人的通病,也是导致疾病的罪魁祸首。

那么,怎么补血、益精、生髓呢?

作为人体津液链的一份子,血、精、髓的生化必须依赖一个物质基础——津液。故而,补血、益精、生髓,必须从补充津液入手。

不过,补充津液,可不是吃吃喝喝就能行的,讲究大着呢。

一,津液是什么?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血液、精液、髓液、唾液、胃液、关节液等。在习惯上,津液还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

《灵枢·五癃津液别》对“津”和“液”做了区分:

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

性质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器官,起濡养作用者,称为液。

可见,津液广泛存在于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之内和组织之间,是构成人体乃至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津液为血、精、髓之母

《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

《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

这两段话都指出:血、精、髓均由津液中的精微分子所化生,就是说,津液为血、精、髓之母——临床上,中医常采用滋液以生血生精生髓的治法,其理论基础就源于此。

此外,血、精、髓共存共荣,相互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血虚则精亏,精亏则髓枯,髓枯则血不荣。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男性,同时伴有头晕眼花(贫血)、性欲低下(肾虚)、腰膝酸软(骨弱)等症状,就是血、精、髓共存共荣的有力例证。

三,津液是怎么来的?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胃、脾、小肠、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

具体来说——

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借助游溢精气吸收水谷中的部分精微;

脾:主运化,借助脾气的升清功能,将胃肠吸收的谷气与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全身;

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而后布散全身,并将水液代谢产物经肾输入膀胱,把糟粕下输于大肠;

大肠:主津,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残渣和剩余水分,将其中部分水分重新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

看到这里,清楚了吗?

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必须有物质来源,就是饮食水谷;二是,脏腑功能正常,尤其胃、脾、小肠、大肠的功能要正常。

以上任何一个因素异常,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匮乏。

四,这样艾灸,让津液生血生精生髓

《罗氏会约医镜》(清代重量级医书)曰:“人禀阴阳二气以生,有清有浊。阳之清者为元气,阳之浊者为火;阴之清者为津液,阴之浊者为痰。”

津液本为“阴之清者”,它要生出血、精、髓等“孩子”,就必须借助“阳之清者”元气的气化功能——阳化阴,气化津。反之,离开阳气的蒸化,津液就会久滞于体内,变为“阴之浊者”——痰。

所以,想让津液变成血、精、髓,第一点就是:补充阳气。阳气足,则“清阳升,浊阴降”——气血津液往上升,痰饮水湿向下走,津液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补充阳气重在温补脾胃阳气,因为脾胃是升清降浊的枢纽。脾胃阳气振奋,才能升清降浊,将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濡润全身。

温补脾胃阳气建议艾灸以下穴位: 中脘穴(促进胃经经气运行)、气海穴(阳气蒸发阴液的关键之处)、关元穴(相当于腹部的“阀门”)、 足三里穴(最适合脾阳虚衰)。

我们都知道“肝肾同治”,之所以“同治”,是因为它们有“同源”的关系。

什么是肝肾的“源”呢?就是精血——在先天,肝肾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髓生肝”);在后天,肝肾共同受脾胃生化水谷之精的充养。

可见,肝肾的结构和功能体系借由“精血”这一中心环节而密切相关。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所以,要想让津液变成血、精、髓,第二点就是:肝肾同补。

肝肾同补重在“以水制火”——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重要的是穴位如何搭配?

在我们的脚踝附近,有一个三角区,被称为“肾三角”。三角区内有很多重要穴位:三阴交穴、 、、、 、、 。除了三阴交属脾经,其他都属肾经。

建议肝肾同补的朋友,多多艾灸这个三角区,如果时间紧张,请着重艾灸以下3个穴位:三阴交、太溪、照海。

三阴交穴:肝脾肾三阴经的交会穴,艾灸三阴交,可以同时理气、健脾、益肾,把血、精、髓都给囊括了,等于先天后天同调。

太溪穴:相当于“六味地黄丸”,作为人体第一大补穴,并且还是肾经的原穴,灸之可以直接滋阴补肾。

照海穴:相当于“知柏地黄丸”,现代人体内少有实热,多为虚热,虚热说明精血津液损耗过度。这种情况下,建议艾灸照海,它就是专为清虚热而生。

很多艾友提到滋阴补血就想起燕窝阿胶,殊不知一味地通过补品迭进大补,而没有脾气的运化、肾气的主宰、肺气的敷布、三焦阳气的温煦和流通,“阴之清者”津液就会堕落为“阴之浊者”痰,反而让身体遭殃。反观艾灸,可以补充阳气,肝肾同调,从根本上避免这一问题,并且让津液的化生作用达到最大化。为什么不用呢?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艾灸的功效大家不必质疑,信则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