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药物所刘玉玲教授:桑枝总生物碱四大创新特征

文 / 余容灵说健康
2020-11-19 09:23

作者 | 蔡娘婉

编辑 | 袁月

11月11日下午,由人民政协报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组织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暨抗疫实践总结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教授刘玉玲等医药领域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黄璐琦院士回顾总结了中医药在这次疫情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医药不仅能治疗新冠肺炎病毒的主症,且对并发症的治疗也体现了很好的效果。

赵家军院长提到,中医药在病毒感染、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慢性病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医理论与时俱进,在传承继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

中国医药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报告中阐述了中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讲到助力中药高质量发展时,他用“桑枝总生物碱”作为创新案例进行了讲解,引起了与会专家的共鸣。宋瑞霖会长强调,中医药的临床评价,一定要讲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学会用国际公认的标准证明自已。

“桑枝总生物碱”,是从桑树枝条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有效组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几代科学家历时20多年的原创新药成果。作为现代医学理念指导下的天然药物,于2020年3月获批上市,适应症为2型糖尿病,成为近10年中国首个获批的降血糖中药新药,也是全球首个基于植物来源有效组分的降血糖原创新药,既不同于传统中药,也不同于现有的化学药物。

项目研发负责人刘玉玲教授介绍:“其实,桑枝总生物碱的研发最早还是始于中医古籍的启发。《本草纲目》里记载桑叶、桑白皮可以止消渴,消渴就是现在的糖尿病。与桑叶或桑白皮相比,桑枝是种桑养蚕的副产物,最具有开发的资源优势,怎么把它利用起来,发展降血糖药物,是我们的研究需要作出的突破。90年代初,谢明智教授发现了桑枝的降血糖活性,但受当时科技条件限制,还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成分在发挥作用。为了提升中医药产品的科技内涵,1999年,我和申竹芳教授联合,多学科协作,对桑枝降血糖有效组分进行研究,从立项到获批上市,研发团队携手走过了21年”。

源于中医药、临床价值导向、现代科技支撑、国际标准评价,赋予了“桑枝总生物碱”更多的科技内涵,对此,刘玉玲教授归纳了产品的四大创新特征:

物质基础明确,有效组分化学结构清楚、质量可控

中药起效往往不是一个成分而是一组或几组成分,桑枝生物碱就是利用这样的特点,所以对糖尿病的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比单一成分的化药更具有优势。但药材中生物碱含量不足0.1%,要提取出高含量生物碱组分,比炼黄金还难;而要对多组分进行全面的化学结构鉴定,更如同大海捞针;更为挑战的是,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实现复杂体系的准确质量控制。技术壁垒的突破,需要高科技支撑更需要团队协作。

多重药理作用,多管齐下

糖尿病靶点全身分布,单一成分化药存在局限性,而桑枝总生物碱的多组分具有发挥多重药理作用的优势,多管齐下,针对多靶点发挥作用。一方面对肠道糖苷酶有极强的抑制,且选择性强,胃肠副作用小;另一方面还可显著改善肠—胰岛轴功能,具有良好的调节糖脂代谢、降低体重、改善肠道微生态、保护胰岛β细胞以及增加糖刺激的胰岛素和GLP-1分泌作用,为更多的临床获益提供药理药效支持。

挑战疗效金指标的随机双盲高标准临床评价

临床才是评价一个好药的金标准。桑枝总生物碱采用国际公认的疗效金指标“糖化血红蛋白”,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完成了与一线化药以及与安慰剂头对头比较的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最后证实,该药单独使用,即可达到中高强度降糖化血红蛋白疗效,使一半以上的患者糖化达标。与化学对照药相比疗效丝毫不逊色,但安全性更高,此外,还可改善脂代谢、控制体重,体现了来源于植物有效组分的临床优势与特点。

院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成果转化

科研院所的成果要实现产品化是很困难的,这需要探索并加强院企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这个产品我们研究了20多年,,而针对该产品的转化,我们的合作企业也为此坚持了10年,在北京建立制剂厂,在东桑西移主产地广西河池构建了药材和原料生产基地,构建了首条水溶性有效组分全自动生产线,跨越了实验室技术向产业化发展的障碍,在推进桑枝总生物碱研发进度、确保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为中药有效组分现代天然药物的成果转化提供了平台。“桑枝”变废为宝,在发展重大原创新药的同时,还助力了当地扶贫攻坚,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在西药垄断整个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环境下,作为植物来源的有效组分降血糖天然药物,桑枝总生物碱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路径,这是中药创新的案例和实践。我们相信,通过科技内涵的注入,通过守正创新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中医药将为重大疾病治疗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刘玉玲教授进一步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