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专家王振宜:便秘不能仅以次数定论

文 / RPT医学
2020-01-18 00:09

过去,人们不大把便秘当回事儿,然而今天,哪怕是偶尔不"顺"都会令人烦恼不安,动辄看医生、肠水疗。这跟近些年来对便秘危害的过分宣传不能不说毫无关系,不少人甚至为了保证每天一次的大便,而经常服用泻药。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主任王振宜认为,每个人的生理规律都有一定的差异,排便频率也存在差异性,刻意强求每天一次的大便习惯是没有必要的,为此而经常服用泻药更是得不偿失。

每周2次未必是便秘

据王主任介绍,近些年来,便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国内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便秘的患病率为10%左右。而实际生活中,自认为有便秘的人数恐怕要高于这个数据。

对于便秘的诊断,目前国际上多采用罗马标准,最新的罗马Ⅲ标准于2006年发布,根据这个标准,每周排便次数2~11次均属于正常。如果单纯是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大便排出还算畅通,这就不属于便秘。

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饮食量逐渐减少,胃肠蠕动功能也逐渐减缓,因此而导致的排便次数减少属于生理现象。如果除了大便间隔时间长外,还伴有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或排便有不尽感、下坠感等,那就真的是患了便秘了。

每天1次也可能是便秘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虽然每天都排便,但却有排便费力、粪便呈团块或硬结、有排便不尽感、排便时肛门有阻塞感、排便需用手法协助、排便后仍有残便感、或伴有腹胀,反倒是得了便秘。因此,即使每天都有排便,也不能排除便秘。

精神因素也可导致便秘

王主任特别指出,近几年来,由于过分强调便秘的危害性,给少数人带来了心理负担,产生精神性便秘症状。他建议,在排除肿瘤、痔疮等可导致便秘的器质性疾病的可能性之后,便秘久治不愈而又找不到可疑的致病原因的情况下,应考虑精神因素的可能,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辅以中药调理,或许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何正确看待便秘

如果自觉患了便秘,首要做的事情不是自行吃药,而是找专科医生诊断,排除一些器质性的全身或者消化道的疾病,关注便秘和伴随的其他"报警"信号,比如伴有便血、腹痛、大便变形、体重减轻等,以免掩盖了真实病情,而怠误治疗时机。

此外,便秘通常可以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患者只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就能治愈,中、重度的患者才需要对症治疗,盲目服药也许可以一时见效,却可能导致日久便秘程度加重,还有可能带来结肠黑变病等更多不良反应。

专家介绍

王振宜

副教授,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肛肠科主任

王振宜,男,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 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从事肛肠病工作17年.师从上海名中医唐汉钧教授,李斌教授,孙建华主任医师。2006-2007年留学法国,师从法国FRANCOIS PIGOT 教授。获得法国肛肠病医师文凭(D.U de Proctologie)。

擅长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各种肛肠良性疾病:中医调治慢性便秘,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癌术后,保守治疗大肠息肉;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痔疮,高位复杂性肛瘘,陈旧性肛裂,藏毛窦,肛门狭窄,肛管息肉等;肛周皮肤病;化脓性汗腺炎,大肠气囊肿等肛肠科疑难杂病。

2010年11月-12月,2011年1月-4月分别作为访问学者于香港中文大学微创外科暨内窥镜中心和英国伦敦圣马克肛肠病医院访学。2011.9-12,作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上海市教委联合组办“上海市首批高校国际师资培训班”班长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

学会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研究会肛肠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疮疡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青年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肛肠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学会中医肛肠病学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络病学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法分会理事。


近五年作为编委参与完成论著3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及国外先进技术论文共38篇。2004年 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二],200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祛瘀生肌法调控创面胶原代谢的机理研究】 排名第三。2011年上海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2011年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四】,2011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三等奖【排名第四】。主持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研究基金课题:肛裂切除黏膜下移术治疗陈旧性肛裂的临床多中心研究;上海教委自然创新课题:从调控巨噬细胞活化角度探讨祛瘀生新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免疫调节的作用机理。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痔疮发病病因的比较生理解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