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疾病”,需要“解毒攻邪”!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12-09 17:39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毒”作为病因概念,早在《内经》中就有叙述,如《素问·刺法论》有“避其毒气”之云。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阴毒”、“阳毒”为病之论。

晋代王叔和《伤寒例》阐述了“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的机制。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更有“伤寒毒”、“温病毒”、“时气毒”、“热病毒”、“蛊毒”、“注毒”以及各种虫、酒、食物、药物中毒的记载。

唐代王焘《外台秘要》搜集了许多毒气为病和解毒之方。


宋代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发挥了《伤寒例》的“寒毒说”,强调一切外感病的共同病因是“毒”,阐明“毒”有阴阳寒热的不同属性,所以临床表现也有伤寒、中风、温热、暑湿等不同证候,其治疗则首重解毒之法。

此后,元之刘完素、张从正,清之吴有性、戴天章等,治疗外感疾病无不以解毒攻邪著称。

在我看来,毕竟不是一种特定的病因,而是各种病因的产物。

故寒邪成毒称寒毒,温邪成毒称温毒,热邪成毒称热毒,风邪成毒称风毒,湿邪成毒称湿毒,还有蛊毒、虫毒、痢毒、疟毒、药毒、食毒等。

而从阴阳性质来分,又有阴毒、阳毒之别。


由于“毒”的性质和侵袭部位不同,所以解毒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清热解毒法、辛温散毒法、苦寒泄毒法、利湿祛毒法、涌吐排毒法种种,故不能把“毒”仅理解为热毒,而视解毒法只有清热解毒一端。

老刘认为,凡邪气成毒,最忌闭郁,毒气闭郁,极易内陷,形成血为毒滞、气为血阻的厥逆危候,所以解毒之要在于开泄祛毒。

一些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荨麻疹、皮炎、过敏性鼻炎以及某些昆虫咬伤等,多是风邪化毒蕴于肌肤所致,治当开泄皮毛以散毒。

其从寒化者,以辛温散毒;从热化者,以辛凉解毒,总以祛风为主,使邪毒从皮毛发泄。他发挥解毒攻邪理论治疗大量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的过敏性病症,疗效满意。

本文来源:小金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