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腹痛、腹泻、粘液血便,溃疡性结肠炎的5种证候

文 / 医者有心谷大夫
2019-09-25 19:12

本病是一种遗传为基础,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侵及结肠其他部分或全部结肠。临床症状以粘液血便、腹痛、腹泻或里急后重为主。本病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本病中青年发病率较高,男女发病率差别不大。

中医很早就对本病有清楚的认识,典籍中有“痢疾”、“滞下”,等名称。朱丹溪说“若滞下(痢疾)则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无糟粕或糟粕相杂,只有痛与不痛之异,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恼人“。 即使很好的阐述了 该类疾病的症状表现。

中医的病因病机

由于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常虚实交错。病因多由于外感暑热寒湿之邪,或内伤饮食,以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湿浊蕴结,下注大肠。胃肠腑气不畅,气滞血凝,瘀、湿、热邪互结,壅而为脓,伤及肠络则出血,黏湿不利,则泻下似果冻,此为实证。由于脾虚不能胜湿,或肝强脾弱,脾失运化,湿从内生,直趋大肠者为虚证。若久病不愈,反复发作,以致肾阳亏虚,则湿从寒化,排便粘湿。则为”久痢“,”休息痢“。

中医辩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候

1、湿热下注证:多见本病初期或活动期。证见腹痛,大便溏薄,下痢赤白粘冻,或有里急后重或发热,肛门灼热,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当清热利湿、解毒导滞。方用芍药汤合白头翁汤加减。

2、寒热错杂证:多见于慢性久病发作期患者。本虚脾阳虚寒,标实大肠湿热。证见腹痛隐隐,泻下粘液血便,畏寒喜暖,口淡少食,舌淡苔白黏,脉沉缓。治疗应调节寒热、扶正祛邪。常用方为乌梅丸。

3、肝郁脾虚证:患者多在情绪紧张或劳累发作,粪质溏稀,腹痛肠鸣,泻后痛减。伴有胸胁胀满,纳呆嗳气,苔白,脉弦细。治疗当疏肝健脾,方用四逆散合痛泻要方。

4、脾胃气虚证:多见于缓解期患者。证见肠鸣腹泻,大便溏薄或伴有少量粘液,常完谷不化,纳呆食少,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脉濡或沉缓。治疗当补脾益胃,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5、脾肾两虚证:也常见于久病患者。证见肠鸣泄泻,泻下赤白脓血,畏寒、面色晄白,腰膝酸冷,苔白,脉沉细。治疗当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常选用四神丸合桃花汤加减。

局部用药

灌肠疗法可保留药物于局部,直接作用于病灶,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法。组方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化腐生肌为原则。

1、湿热证患者可考虑用败酱草、黄柏、地榆炭、大黄炭、防风、丹参、木香、马齿苋等。

2、肝郁脾虚者 可考虑用制乳没、乌贼骨、白及、地榆炭、炒黄柏、煅五倍子等

3、脾肾两虚者 可用制乳没、煅龙骨、煅五倍子、地榆炭、木香、黄柏、白及、云茯苓、补骨脂。

对于轻中度患者,经过口服药和灌肠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此病病程漫长,迁延难愈。临床治疗缓解后预防复发的主要方法是:避免感染、清淡饮食、生活规律,调节情志,并定期随访,巩固疗效。积极治疗其他并发症。

【免责声明:文中图片引用至网络,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