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古代中医都是这样过端午的……

文 / 华医世界
2019-06-10 09:21

端午从古至今留下了很多的习俗,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叶等,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中,有很多跟中医密切相关。

今天小师妹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代中医都是如何过端午的!

端午·粽子

粽子是端午的代表饮食,每当五月初五,大街小巷都会闻到阵阵粽香。

粽子的原料十分简单,糯米,大枣,粽叶。糯米,又称江米,甘温,可温脾暖胃,补中益气,补血补虚,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酸,食欲不振等脾胃疾病和气虚无力,自汗等症。

大枣,甘温,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对于改善胃肠道环境,保护肝脏,降血压、降血脂很有疗效。

夏季炎热,贪食凉品,易损伤胃气,粽子对于胃寒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美食。

但糯米、大枣都属于甘温滋腻之品,可以配上山楂,蔬菜等,解糯米、大枣之甜腻。

端午·雄黄酒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新白娘子传奇》一杯雄黄酒将白素贞逼出原型,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雄黄酒有驱妖避邪,杀虫解毒的功效。

外用可治疗皮肤痈疮,虫蛇咬伤,内服可治疗癫痫抽风,镇静解痉。夏季,蝇蚊等害虫活动频繁,饮雄黄酒可驱蚊解毒。

现代认为雄黄,辛温,有解毒杀虫、燥湿化痰、截虐的作用,但雄黄有毒,不建议内服,可将雄黄酒改黄酒服用。

端午·草药浴

除了吃粽子,喝雄黄酒之外,草药浴也是端午流传至今的习俗,传统“草药浴”除了用兰草(中药佩兰)之外,还可用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柳树叶、九节枫、野薄荷、桑叶等煎水沐浴。

兰草芳香开窍、温气血、散寒湿、消毒、防腐。艾叶外用祛湿止痒,对毛囊炎、湿疹有一定疗效。菖蒲叶芳香化湿,外用消斑,还可治疗恶疮疥癣。薄荷芳香行气,疏散风热,利咽,外用可防止湿疹等皮肤病。

桑叶疏风清热,清肝明目,使之沐浴可使皮肤细腻。银花藤清热解毒,败毒除燥,疏经通络,沐浴后,凉爽舒畅,且治癖效果良好。野菊花清热解毒,平肝泻火,为治外科疔痈之良药。柳树叶、九节枫祛风除湿、活血消肿、杀虫止痛,还可止痒嫩肤。

端午·香草袋

俗话说:“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

盛夏时节,蚊虫滋生,百病易侵。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秽恶之气,确保自身健康的民俗。香囊常用的是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

香草袋中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小巧玲珑,精致客观,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插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将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艾草代表招百福,插在门口,可使一年福气满满,身体健康。

艾草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性温,具有散寒祛湿、温经止血的功效。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同中医药一般,伴随淡淡的粽香,跨越千载时光,这些年来,很多洋节被各种商家吹捧神化,今天希望你停下忙碌的脚步,品一杯黄酒,读一本经典,在这美好的节日里,细细品味那些旧时光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