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辛不过钱,炙甘草也不能过钱?

文 / 厚和中医
2019-04-10 22:27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辛不过钱”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提到:“宋时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

张锡纯说:“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后世医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说原不可废。凡味辛兼能麻口之药,若花椒、天雄、生半夏大抵皆有此弊,不但细辛也。”

这就是著名的“辛不过钱”之说的由来,有临床专家指出,炙甘草的用量亦不可过钱,有何依据呢?

过量使用炙甘草会导致下肢水肿?

过量使用炙甘草会导致下肢水肿?那炙甘草汤呢?《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需炙甘草4两,《血证论》评价此方为补血之大剂。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合观此方,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未可轻议加减也。


炙甘草导致水肿有何依据?

《本草衍义补遗》提供了一则线索——甘草味甘……下焦药少用,恐大缓不能直达。即甘草缓和的特性导致其难以将药效发挥至下焦,如果病在下焦而重用甘草,则不能直达病所。

每见胀满,便禁甘草?

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本草通玄》对上述观点进行了更详细的解读:甘草,甘平之品,独入脾胃,李时珍曰能通入十二经者,非也。

《别录》云:

下气治满,甄权云,除腹胀满,盖脾得补则善于健运也。若脾土太过者,误服则转加胀满,故曰脾病人毋多食甘,甘能满中,此为土实者言也。世俗不辨虚实,每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

这一段论述很有意思,首先否定了大专家李时珍老先生的意见,之后从病机分析,当且仅当脾虚所致的腹胀,重用甘草补益方能生效,而脾虚胀满的患者,又怎样的特征呢?

高元鼎所说的“实满忌甘草固矣,若中虚五阳不布,以致气逆不下,滞而为满,服甘草七剂即通。”正是上文分析的高度总结。

此外,从药性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解释这一问题。《本草正义》认为:若病势已亟,利在猛进直追;如承气急下之剂,则又不可加入甘草,以缚贲育之手足,而驱之战阵,庶乎所向克捷,无投不利也。又曰,中满者忌甘,呕家忌甘,酒家亦忌甘,此诸证之不宜甘草,夫人而知之矣;然外感未清,以及湿热痰饮诸证,皆不能进甘腻,误得甘草,便成满闷,甚且入咽即呕,惟其浊腻太甚故耳。

国老之用量,必有讲究

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奈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汤液本草》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macskf,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