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老中医》系列之九:处方是中医的名片

文 / 君待为红颜
2019-03-11 21:16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病案和处方,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内涵,它是医家展示基本功的“名片”,践行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更需要在细微处见真功,恢复传统中医处方的精华,更能彰显中医药特色。

《老中医》片段

旧时老中医带徒有四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这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

  • 一手好字:要求有一定的书法功底,书写工整,也就是说要有一定书底子,因为古代医书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是很难理解的,所谓医家出自儒家。

  • 二会双簧:医学要背的东西太多了,汤头歌决、药性赋、脉决……等等都要求倒背如流,象演双簧一样。

  • 三指按脉:脉诊在四诊中是比较抽象难懂的,初学者难以把握,“望闻问切”,脉诊虽然排在最后,但对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也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中医水平的高低。

  • 四季衣裳:是指诊病时要审时度势 灵活运用,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男女性别、春夏秋冬不同时令的特点而灵活处方用药。

===处方反映医生学术素养===

顾植山认为,处方上写三个字或四个字,实际上反映了医生处方过程中的思辨,以及对药物品种与疗效、煎服方法与疗效关系的掌握

医生书写病案(古称脉案)和开具处方,是医生诊疗活动的文字表达。换句话说,医生书写病案、开具处方的过程,就是四诊信息收集、分析把握病机、立法处方用药思辨的轨迹记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医生的学术素养、诊疗技艺和临证水平。

国医大师干祖望早年曾写过一篇题为《中医处方上逐渐消失的字》的文章,文中指出,大概从明代中叶开始,医生处方时每味药至少要写3个字,讲究的为4个字,内容涉及药名之外,还冠之以炮制、产地、规格、质量以及角注、特殊处理、煎煮方法等要求的字,可惜这些中医处方上常用的字,在现今的一些中医看来,可能会“莫明其妙”。

1、传统处方反映了医生的思辨

如处方牛膝,是川牛膝还是怀牛膝;旋覆花带毛绒,代赭石粉状,具有刺激性,需要包煎;杏仁、桃仁等不经过打碎药性不宜煎出;还有葛根这味药物,浸泡一夜内部都不能析透,煎煮后内芯甚至还是干的,严重影响疗效,应打碎先煎去沫;还有的药需要炒炭存性,加强止血功效,有的需醋炙加强活血;麻黄,需要不需要先煎去沫以缓麻黄发汗之猛烈,都要通过在处方上以前缀或角注形式写出,就需要认真分析思考。

2、传统处方体现中药品种要求

对产地有要求的,顾植山处方上常有:“潞”党参(指产于潞州的党参,为道地药材);“滁”菊花(指产于滁州者);“宣”木瓜(产于安徽宣州,为道地药材);“苏”薄荷(产于江苏);“霍”石斛(安徽霍山),“建”泽泻(福建的道地药材),“云”茯苓(云南的茯苓为茯苓中上品),黄芪有“北”黄芪,“箭”黄芪(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川“雅”连(产于四川洪雅地区的黄连);“苏”薄荷、“苏”芡实(产于江苏)“广”陈皮(产于广东);杭白芍(浙江杭州),“川”桂枝(产于四川);“怀”山药(产于河南怀庆地区),等等。

3、传统处方体现中药产地要求

对产地有要求的,顾植山处方上常有:“潞”党参(指产于潞州的党参,为道地药材);“滁”菊花(指产于滁州者);“宣”木瓜(产于安徽宣州,为道地药材);“苏”薄荷(产于江苏);“霍”石斛(安徽霍山),“建”泽泻(福建的道地药材),“云”茯苓(云南的茯苓为茯苓中上品),黄芪有“北”黄芪,“箭”黄芪(指产于甘肃定西,山西绵山等地者),川“雅”连(产于四川洪雅地区的黄连);“苏”薄荷、“苏”芡实(产于江苏)“广”陈皮(产于广东);杭白芍(浙江杭州),“川”桂枝(产于四川);“怀”山药(产于河南怀庆地区),等等。

4、传统处方体现中药规格和质量要求

对于规格要求的,顾植山处方上常有:“大”熟地、“奎”砂仁、“大”麦冬,“京”元参(大、奎、京均指选用大的药材);“小”青皮、“细”生地、“子”黄芩(小、细、子均指选用小的药材),;“肥”知母、“肥”玉竹(指选用果实大而饱满的药材)等等。

对于质量要求的,处方上常有:“绵黄芪”(肥大而柔软如棉称,绵黄芪是上品);“凤”丹皮(铜陵凤凰山系金沙土质,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凤丹”因此质量好);“紫油桂”或“上肉桂”(紫油桂是肉桂品种里的一种,特具有高含油量,厚度较厚的特点);“净”麻黄(干净不留杂质);“香”白芷(保存好,香气未失);“润”玄参(质地滋润,不干燥),“淡”竹叶(只取淡竹的叶)、“淡”苁蓉(去盐、味淡者为上品);“拍”马勃(干净、拍尽灰尘者);“粉”甘草(以折断时有粉样物,手感滑爽为佳品);“明”天麻(个大、均匀、有红色鹦哥嘴者,精制加工而成,饮片透明);“灵”磁石(磁性好,有吸铁作用者);“花”槟榔(饮片有美观的花纹者);“嫩”钩藤(选用新嫩者);“霜”桑叶(经霜打者质佳)等等。

5、传统处方体现中药煎服法要求

还有需要特殊处理的,也应以角注形式标出,如大枣,需要擘开,大枣不擘的话煎煮的汁不易出来。细辛先煎去沫,中医有“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细辛在先煎后,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顾植山在临床上细辛常用6~9克,先煎去沫后服用,未见中毒者。

此外,吴茱萸这味药特别难吃,好多病人吃了吴茱萸觉得又辣、又苦,胃里面不舒服,而顾植山在运用温经汤时常重用吴茱萸,有时达20~30克,临床观察用开水淘洗9次后,味道会明显改善,在开吴茱萸时,顾植山都在角注上标“淘洗9次”。

一张看似不起眼的病案和处方,蕴含了丰富的中医内涵,它是医家展示基本功的“名片”,它是病家疗病祛疾的“法宝”。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践行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疗病祛疾,健康养生,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更需要在细微处见真功,恢复传统中医处方的精华,更能彰显中医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