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的“痰湿”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文 / 医瞳
2018-09-05 20:13

撰稿 │龙善糖


在我们的生活中,痰、湿这两个字经常出现,但是人们却不一定知道,它们有不同的含义。但是不管如何理解,如果身体里面的痰湿过量,就是病了。那么,痰湿体质的“痰”是什么?“湿”又是什么?它们一块儿出现吗?为什么要一并来说?

我们单看这字面:津、液、湿—都是以三点水为部首的,说明与水有密切的关系,独独这个“痰”字内含两把火,怎么回事呢?先说说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正常情况下,食物和水进入身体以后,经过脾气的运化,变成津液等精微物质“运输”到全身各处。


津液是什么呢?


就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内存的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津呢,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在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中,并且能人血脉,起滋润的作用。液呢,就稠一些了,流动性较小,灌注在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中,起濡润作用。因为津液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常常一并来说。



湿,是怎么来的呢?


医有一句话叫做“津液不归正化”,喝进来的水,吃进来的食物不能正常地运化吸收,不能转化成为人体可以利用的津液,就变成了中医大夫口中讲的“水湿”。


那么,水和食物能否转化成为人体吸收利用的津液,关键看脾气的功能是否强健,所以说脾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美誉,如果脾的功能出现了疲软,水液和食物就变成了水湿,继而会让人感觉到腹胀,腹满,有时会有呕吐感。水湿停聚过多就成了饮,饮积聚过多,又受热邪煎炼,就成了痰也就是“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稠而饮稀、痰浊而饮清。


我们身体内的“痰”在哪儿?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呼吸道,也就是气管、支气管,它们的表面都有一层黏膜。这些黏膜都会分泌一些黏液,发挥两个作用:

1.湿润体内空气,以免干燥的空气刺激人体内娇嫩的肺泡组织;


2.粘附去空气中大量的细菌微生物和灰尘,最后在呼吸道纤毛摆动的作用下,就是咳痰的那一个动作,把这些过滤下来的东西排出体外。


可是人们对“痰”的理解往往都局限在咽喉里卡着的那一种了,我们怎么从自己的身体内部观察到“痰”的迹象呢?在中医学中,吐出来的痰只是一个狭义的痰。


“痰”涵盖的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只要你的津液积聚了,停留了,处于一个不正常的运行状态,它都叫痰。


一般来说,“炼液为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痰开始都是液态的,是停滞的水液,但是淤在那里时间长了,就成了有形的物质。比如说身上长了一个肉疙瘩,西医叫脂肪瘤,中医叫做痰核。实际上它就是人体脂肪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


从这个角度来说,“痰”是千变万化的。很多疾病的表现都可以归结于痰,比如说男性的阴茎硬结症,组织里长了一个硬东西,影响了勃起功能,手摸上去能感觉到硬结样,这就是痰核。而女性的子宫肌瘤当然也在痰核的范畴。


“痰”的治疗难度很大,有人形容说:“痰核”就像油漆,黏着在那里,你要去磨去抠,一点一点把它“咔哧”掉,需要反复冲、磨的过程所以我们又把治“痰”时用的方法叫做化痰、涤痰、消痰。不少的药物也都是本着“消”、“磨”的方法把痰去掉。

打个比方,自然界中的河水、溪水都是长年流动的,那叫“清润”,流动变缓慢的或者不流动的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淤堵现象,有的甚至变成了臭水沟,那就是“浊腻”。



身体里的津液也是流动的,当津液流动缓慢甚至不流动时就变成了黏腻、秽浊的“湿”,说明水液代谢出了问题。


观察一下,有很多水湿困重的人,身上都有一股非常难闻的味道,他们睡过的房间也特别潮闷,味道很大。这些人身体里的废水出不去,自我感觉也是很沉重的,身体不轻盈。其实,不论津、液、湿,还是饮、痰,都可以列入水液的范畴,只是所处的状态不同。


中医的后世医家们根据水湿的种种表现,总结了“湿”的性质重浊黏腻。我们可以看出,和水相同的是它们的运动趋向,都是向下的,不同的是:一个是“润下”,一个是“重浊”我们自己留心一下,在脾虚的时候,你会出现食欲不振、渴不欲饮的情况,中医叫做纳呆,其实身体已经开始自我调节了,既然消化不了,就让你变得不爱吃,少吃或不吃,减轻脾的负担,给脾恢复运化功能创造有利条件。



现在有人提倡每人每天8杯水(1500ml),这是机械的,死板的。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高矮胖瘦、胃大胃小、脾健脾虚都不一样。

所以改善痰湿体质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千万不可一概而论。

最后,如果大家此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编辑 │李佑微

校对 │鱼果医医

PS:文章为医瞳原创,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诉其法律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