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保卫脾土,湿去而热散

文 / 晨曦健康养生
2018-07-23 18:03

大暑:保卫脾土,湿去而热散

大 暑

2018年7月23日

农历6月11 星期一

大暑至秋分两个月进入戊戌年四之气;处于一年六气“生、长、化、成、收、藏”的“成”的阶段。

《黄帝内经》在讲到戊戌年四之气时说:“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萎;注下赤白。”

意思是:四之气这2个月,诸气交织,“太阴湿土”和“厥阴风木”相搏厉害,湿气过重,容易出现因外湿入侵身体而暑湿困脾,引发系列身体问题:“脾土”因湿过重而极度虚弱,造成“脾土”生“肺经”不利,肺主呼气,而出现气短的“少气”症状。因“脾主肌肉”脾气过虚而出现肌肉酸软萎缩,腿膝无力的情况。还会出现肠胃功能失衡而出现腹痛腹泻。

主因:湿重而脾虚

热气犹大为大暑!心静自然凉。

中医养生的核心:顺天时

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暑湿夹杂,烦闷燥热,就等着天降大雨,才有难得的清凉。

伏天最忌讳反而又是寒凉!

突然扑面而来的冷气和突然下肚的冰镇食物,会让你毛孔突然闭合,郁热难出,化为热毒,各种上火症状更让你焦躁不安!

湿去热散!

祛湿就应该健脾;但在大暑时节本来外湿过重而困脾,脾的运化能力减弱祛湿受阻、效果不佳!

夏天如何健脾祛湿最有效?

中医讲究五行的相生相克,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并非独自成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

中医认为:心火生脾土,心脏和脾脏是母子关系,心是脾的母亲,心脏功能会助长脾脏功能。心脏出问题一定会影响脾脏,当然脾脏出问题也一定会影响心脏功能!

中医又认为,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对应的脏腑正好是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而人体在夏季,阳浮于外而寒于内,稍微一运动就会大汗淋漓,暑为阳邪,易伤精耗气,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进而引起气阴两虚之神疲乏力,大汗淋漓一定伤心阳!而心阳不振一定会脾虚水肿!

而夏季大家贪食寒凉之物,这样又会加重脾虚而影响心阳!

因此,夏季最好的祛湿方法是:

强心 健脾 祛湿

这个方法是通过加强心脏功能,来助长脾脏的功能,从而达到祛湿的效果!

一,艾 灸

这时我们是可以通过艾灸来达到强心健脾祛湿的作用。如果在大暑脾虚湿重的艾友可以隔姜灸:

膻中穴、中脘穴、关元穴各5壮,丰隆穴、阴陵泉每次每穴左右各3壮,艾灸2天休一天。

湿重的艾友还可以通过拉伸膀胱经,拍打腘窝,来达到加速排湿的作用,这个方法,我们最近几天专门讲。

二,黄芪粥

三伏天暑湿伤气,常使人感觉懒洋洋的,不想多说多动,有的人身体发重、头脑昏沉、出汗多、手脚发热,还有的艾友双腿浮肿、便秘等等,如果在大暑期间坚持每天喝碗黄芪粥,能够提升中气,化解这些症状。

材 料:

黄芪30克,大米100克(一人量)

做 法:

1,将黄芪30克洗净,加300克水浸泡30分,然后煮开,再用中火煮30分钟,逼出药汁;

2,再加等量的清水烧开后煮15分钟,再次滗出药汁。

3,重复第2步的动作。

4,将三次煮的药汁放在一起,放入约100克的大米,煮成稀粥即成。

黄芪粥中,黄芪的用量不多,配上大米,很平和,属于平补,在暑湿重的季节大部分人都可以吃一点。

注 意:

黄芪粥是补虚的,适合体虚、中气不足、中老年人、大病初愈、手术后、放化疗后的病人可以多吃。

不适合身体健壮的人、感冒发热的人、肝火大的人以及肝阳上亢造成的高血压患处都不适合。

脾胃虚的小孩子偶尔跟父母一起吃吃可以,不适合长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