疙瘩不红不痛也不痒,它到底是啥?真相中医早已说清了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8-05-05 10:11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大辞典》、《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方剂通释》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您说上一个病症,这就是我们身上的疙瘩。

疙瘩这东西有什么好说的?


看官,现在请你轻抚自己的颈部、四肢,以及腰背、臀部等处,有没有这样的疙瘩——它不红、不痛、不痒、更不会破溃流血和化脓,它常年累月地存在,摸上去质地柔软,推上去仿佛可以稍微移动。它就仿佛我们的一个“老朋友”,老老实实、安安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皮下。

这样的疙瘩,到底是什么呢?连日来,不少看官通过各种方式留言,想要了解这个问题。

好了。现在跟看官说明,这个东西,很有可能是“痰核”。


痰湿是个什么东西?原来,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医学入门》第六卷。它指的就是体表的局限性包块。其形成,是脾弱不运,痰湿流聚所致。也就是说,脾本来可以运化水湿。脾一旦虚弱,水湿不能运化,于是它们流注在皮下,并凝结在一起,最终成为痰核。对这样的景况,《医学入门》里面说:“痰核在颈全不痛,在臂或痛亦不红,遍身结块多痰注,痰湿下体却宜通”。还有《杂病源流犀烛》也说:“痰核者,痰湿流聚成块”。

正因为痰核的形成和脾虚不运有关,所以身材肥胖或者超重的人,容易出现这种疙瘩。这是肥胖或超重者容易脾虚不运所决定的。

那么,面对这样的病症,我们有没有办法调治呢?

当然有。在这里,我们为您展示一张传统方剂。它也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塔上的一颗明珠。组方如下——

海藻、贝母、青皮、陈皮各等分,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饭后服用一丸,每日2次。所谓炼蜜为丸,就是在蜂蜜小火加热,使之生小泡而拉起成丝的时候,加入药末,搅拌均匀,做成药丸。这里的药丸,如弹子大。弹子大是多大?就是3克左右。

这个办法,我们择选自《证治准绳》。用法用量,我们参考自《中医方剂通释》。它为什么能化解痰核呢?我们给您好好说说。

看这四味药——海藻、贝母、青皮、陈皮。先说海藻。海藻,性味咸寒。因为咸,所以软坚消痰。因为寒,所以泻热散结。所以因为痰浊凝聚而成的痰核,用海藻来消解是很好的。再看贝母。贝母清热化痰散结,可以帮助海藻来发挥效用。这两味药,主要就是化痰、散结、软坚、清热。

接下来看陈皮和青皮。这两味药,以行气理气为主,功在疏肝解郁。那么,疏肝解郁和行气,对化解痰核有什么帮助呢?原来,肝主疏泄。水湿不运,除了和脾弱有关外,还和肝的疏泄有关系。所以,我们要疏肝。肝的疏泄功能好,水湿的运化也就好了。此外,肝郁则气郁。气郁则痰湿凝聚。气行则痰湿自消。因此,我们还要行气。故而,我们选用青皮和陈皮两味药。

其实,这个简简单单的方子,是有鼎鼎大名的。但是,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我们不方便说。本着科普中医传统文化的理念,看官只需了解其真义,也就足够了。

当然,除了这些之外,我们应该知道,生活中避免痰湿凝聚,是不让这些疙瘩遍生于体的重要前提。除了用药之外,建立好的生活习惯对避免痰湿凝聚也有好处。这就是多吃青菜,少吃肥甘厚味,多做运动,保持心情的舒畅。我们吃得干干静静,清清爽爽,运动有常,心情开朗,痰核就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这一点,减肥成功的人,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