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话艾灸

文 / 甲子艾灸
2021-08-23 18:10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月令十二集解》曰:“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

全国各地也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秋老虎,毒如虎”的说法。谚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大约十八天的流汗日。这也提醒人们,秋天还会有热天气的时候,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从农业角度看,更有“谷到处暑黄”“家家场中打稻忙”的秋收景象。人体也同样进入一个收藏的状态,如果你上半年的养生做得很好,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也是该收获的时节了。

另外,处暑后的绵绵秋雨时常会光顾我们,空气当中的湿度开始上升,身体因进入阳收的状态,基础代谢相较于夏季略低,容易造成湿浊毒素瘀积,此时养生应做好调整阴阳,排湿驱浊的工作。

艾灸为纯阳之物,具有“走三阴、理气血、暖子宫、逐寒湿”的功效,且因艾灸为温热之物,中医有云:“血遇热则行,经遇热则通,寒遇热则温,湿遇热则散,风遇热则出,火遇热则解,痰遇热则化,虚遇热则壮。”亦云:“阳光普照,阴霾自散”。

艾的热力不同于其他任何物体散发的热力,它与人体的元气之热力相亲近,温暖,舒畅、通透……故处暑养生仍可以艾灸养生为首选,再佐以饮食、睡眠等其他养生之法方得最佳。

处暑艾灸养生方

●大椎

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故有补虚治劳之效。

位置: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益气壮阳

主治: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肾俞

肾的背腧穴。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位置: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散热驱湿

主治:主治腰痛,生殖泌尿疾患,耳鸣、耳聋。

●心俞

心的背腧穴,心气转输于后背体表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通络安神之效。

位置:位于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调血

主治:主治惊悸,健忘,心烦,癫痫,癫狂,失眠,咳嗽,吐血;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神阙

神即神气,阙即宫门,此穴在脐中,脐为胎儿气血运行之要道,如神气出入之宫门,故名神阙。

位置:肚脐眼正中

功效:回阳固脱、健运脾胃

主治:脾胃疾患及急救,如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肠粘连、脐腹冷痛、水肿臌胀、便秘脱肛及中风脱症、四肢厥冷、休克等

●关元

小肠的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汇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

位置: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

功效: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

主治: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小腹胀满、小便赤涩、遗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膻中

心包的募穴,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任脉的交会穴,为宗气所聚之处。《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膻中者,为气之海。”

位置: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生津增液

主治:心肺及乳房疾患等: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及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疾患等。

●涌泉

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涌即涌出,泉即水泉,水上出为涌泉,此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涌泉。

位置: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功效:泄热宁神、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

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癫狂、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咳嗽短气、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合谷

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为开合、结合、合拢之意。谷即山洼无水之地,又指肌肉之结合处,《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故名合谷

位置: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功效: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

主治:外感时邪、头面五官、胸肺、肠胃疾患等。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等

甲子艾灸

有艾就有健康长寿

会灸才会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