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冬至日,为健康,呵护阳气莫放松

文 / 健康科学饮食
2020-12-23 00:12

又是一年冬至日

冬至,是冬天的第四个节气。若以阳历年算,冬至的位置似乎不当不正,没有什么特色。但按照二十四节气来看,冬至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的一个,地位可以等同“春节”,是以年为单位的阴阳循环的始终点。

冬至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否极泰来,阴极阳生。此后,一阳初生,逐渐生长,白天渐长,黑夜渐短。

数九的日子来了

说起冬天,大家最熟悉的可能要说“数九”了。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老一辈人说起“数九歌”,而人们口中对冬季最耳熟能详的描述,就是“三九严寒”。

冬至一阳生,冬至日正是“数九”的第一天。随着“数九”的进展,阳气逐渐的增长。

但此时,尚稚嫩的阳气与大自然的严寒相比,仍处于“力不能敌”的状况,因此自然界的热量依旧入不敷出,气温的大趋势仍旧走低,但降温幅度逐渐减缓。

到三九之后,这一情势逐渐逆转,阳气逐渐壮大,力压阴寒。

而直到“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彼时,自然界的“阳”才压过了“阴”的影响,人体才觉暖意。

冬至一阳生,护阳莫放松

冬至正是自然界阳气萌生的初始,也是人体阴阳循环的转折点。此时的阳气,如同呱呱坠地的婴儿,正需要人体小心呵护。

冬至养阳有三个重点:一是少损阳,二是有助益,三是莫伤阴。

少损阳:我在入冬以来,一直在和大家强调保暖、温食、避风寒、畅情绪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在减少阳气的损伤。

有助益:冬季自然界阳气衰微,人体借力无门,此时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小方法来助力阳气的成长。比如适当运动,坚持晒太阳,适当食用温阳的食物,用温热的药材进行足浴,适当的艾灸等。

莫伤阴:秋冬季节,自然界的特点就是阴盛阳衰。此时正是人体自然滋养阴津的时节。呵护阳气但不要损伤津液。若是用了过于温燥的方法,致使人体出大汗或是津液过度消耗,损伤了阴津,反而不利健康。因此冬季保暖和进补,都要以“气血通畅但无燥热出汗”为度。

冬至之后可行灸

在冬至之后,阳气成长的时节,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肚脐)的方法来养生。尤其是本就气血不足、阳气不足的人,更为适用。本就阴虚、血虚体质的人,不建议单独使用艾灸。

操作时,可将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即可。但要注意,气虚、阳虚之人,容易有痰湿,导致皮肤不敏感。可以将手指放在艾灸部位两侧,帮助感知温度,同时注意观察皮肤颜色,以微微发红为度。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每天一次,艾灸的时间可以从一天5分钟开始,逐渐增加至每天15—20分钟。

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颇有裨益,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

阴阳平衡是王道

如果说,人体这一物质属阴,那么有了阳气的推动,才真正算的上是活起来的生命。阴阳二者在人的生命当中皆不可或缺,有着平等且重要的地位。

在这里也特别想提醒大家:有的人会觉得,这个时间要养阳,我就拼命的补阳气;那个时间要滋阴,我就拼命的滋阴津。然而忽略了阴阳的平衡,忽略了个体的体质。这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

若要身体健康,阴阳都是不容忽视也不容损伤的。不是牺牲一个去成全另一个,而是在不伤害的基础上,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来借力养身,增强一方面。但最终,是在不断的加强中,使得人体阴阳平衡,这才是养生的王道。

这次写在最后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当时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黄淮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也就是现如今的河南省及周边。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在古时“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

徐大夫其实更愿意把太阳轨迹的“15°”称之为节,代表时间节点;而将相应时段的气候称之为气,也就是大自然的环境,更是对人体养生更具有指导意义的那一部分。

由于徐大夫所处的地方,基本可以符合古时对节气的认识,因此可以用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来进行调养,也因此习惯性地按照这一规律进行科普。但地处西、北、南三方向的朋友,需要根据各地区的地理及气候,做相应的前移或后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