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小腿部三穴解

文 / 中医出版
2017-07-20 18:20

1.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痛(限脊椎部位)、颈项筋痛(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坐位扎针,体弱侧卧位扎针。

解部:脊椎骨总解部,脑之总解部。

2.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痛(限脊椎部位)、颈项筋痛(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二寸处是穴。

手术:同正筋穴。

应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同时下针。

解部:脊椎骨总解部,脑之总解部。

3.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解部:肺之分支解部,脊椎骨总解部。

解语石注

此三穴合论。此三穴在足太阳之筋斜入小腿的部位起于足跟。足跟又称跟腱,跟腱古来禁刺,因古代针体较粗,恐针伤筋,现代针体细软,当无此虑。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踵,上循跟,结于腘;其别者,结于腨外,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下颜,结于鼻;其支者,为目上冈,下结于頄;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于頄。其病小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并足太阴之筋邪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

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上结内辅之下……”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其直者,络于膝内辅骨,上循阴股,络于髀,聚于阴器……”

从《灵枢·经筋》的原文来看跟腱是足三阴之筋和足太阳之筋、足少阳之筋上行的必经之地,或在跟腱,或在跟腱之侧。正筋穴、正宗穴二穴的位置,刚好就在跟腱上。在下者必上,在上者必下。跟腱部位在下,又是足五脉入小腿的部位,从经筋循行的角度来讲,针刺跟腱,能调整足三阴之筋和足太阳之筋、足少阳之筋。由于经筋循行于人体的广泛性和病理特征的复杂性董门先祖提炼了治疗的最精华部分,直接对应于脊柱总解部和脑之总解部,这是很有道理的,也有大量的验案和论著来证明二穴的效果。

此二穴作用于经筋针刺的时候刺透跟腱效果虽好但容易引起不适。所以,在上文“手术”中袁国本师伯记载董公原意时,就补充了“体壮坐位扎针,体弱侧卧位扎针”。有人说扎针的时候晕针是“晕的好不如晕的巧”,这是完全错误的。本来虚证,为了见效快,强刺激一些敏感穴位,血气全部调动到病所,必然导致脑部供血不足,症状虽然会暂时缓解一些,但伤害性更大。古语有“药不眩瞑,厥疾弗瘳”,这是指使用大毒药物接近中毒量的一种有效量,与针灸引起的晕针完全不同。虚证用针引起的晕针是犯了虚虚之弊经云:阴阳俱虚毋复针调之以甘药。

不仅针对此二穴,凡是不辨病患虚实,以短效为目标,针刺一些敏感穴位或针刺经筋结合点时,总会容易引起患者针后体虚乏力、面色白、脉更变虚弱沉细,虽然患者局部疼痛减轻了,但这其实是以戕害人的正气为代价的。中气不建,出入则蹇,虽调之以四隅之穴,无中气之斡旋升降何能正常?若用针,也以卧位或轻浅刺为主、为上策。圣人设的规矩,规矩不能令人巧,靠犯“虚虚之弊”来换取治病疗效,是不合针道的,必然是按住了葫芦起来了瓢,此处痛消,彼处又起,痛虽除,而正气更虚把四隅位的肢体之邪引入为脏腑深层病症看起来是病退了实际恰恰相反不仅病者不知许多医者也不知。

董氏针灸小腿部三穴解

董氏针灸小腿部三穴解

董氏针灸小腿部三穴解

出现这种“虚虚之弊”后,我们更应该从培养中气入手。小建中汤用于偏于脾阳虚者理中汤用于偏脾肾阳虚者补中益气汤用于偏于中气下陷者均可作为补偏救逆的好方剂。灸针补亦可。在董氏针灸中,以针补虚,重点在于补中焦。下三皇穴的轻刺、斜刺,通天、通关穴的补火生土(或称补土实火),肩中穴和背面穴的补丹田作用,上肢的中、下白二穴等,均可补偏救逆。

此二穴位于膀胱足太阳脉。太阳为表,肺也应太阳居于上焦。此治筋病者多见,宜参考重子穴、重仙穴的应用。针后不效者应从心脾考虑火土问题。正筋穴和正宗穴,笔者曾用于一些脑损伤术后昏迷不醒的病人。这类病人多伴有手术引起的局部水肿、二便失禁等情况。用此二穴能有效地缩短病程如结合门金穴、腑肠穴或承气汤类通阳明之腑,再结合针心手少阴脉的荥火穴———少府穴(手解穴)来通心脑府室之路。在目前笔者有限的医案(40余例)观察中以此为主穴配合其他穴位疗效尚好。

正士穴的作用可看做正筋、正宗二穴的延伸。前文讲过,士者,事也。肺为相傅之官,主事,从主治上讲,“肺”主治节应皮毛,此穴能通肺气,所以能治疗脊柱病变和“肺”病变,如肺气虚之各种痛症。

本穴组有兴奋脊髓、恢复大脑功能的作用主治范围很广泛。

本穴组的解部是董氏针灸解部中的另外一个层次即实体对应。董氏针灸奇穴除了对应五脏脏气外,还可以对应脊柱骨、脑等实体。又如“四四部位”的后椎穴、首英穴,也是作用于人体的实体结构;又如门金穴,作用于十二指肠,金林穴作用于二尖瓣,水仙穴作用于脑,木枝穴作用于胆等。

猜你喜欢

  • 『这一刻,共读』董氏针灸注疏(第2版)

  • 董氏奇穴针灸注疏

  • 解密董氏奇穴针灸(仅此一次)

给大家推荐《董氏针灸注疏(第2版)》,

董氏针灸小腿部三穴解

内容推荐

本书以1968年版《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油印讲义为底本,为其作注疏,深入剖析穴位命名、深源,以及董氏针灸针道、穴道、选取董晶昌先生跨越十年的38则医案和语录进行分析、讲解,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本次修订,删繁就简,新增了包括作者本人在内的董门弟子的百余则临证验案和经验体会,如“医案86则”“针灸穴位及医案(陈渡人原著,王全民重编)”和“脉法与针灸的不传之秘”等章节,进一步提高本书的实用性。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公众号原创发表,内容来源于《董氏针灸注疏(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如有内容合作,请后台留言,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

投稿及咨询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