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糖尿病(消渴)的解析

文 / 鲸鱼大健康
2020-12-24 18:10

老朋友请点赞转发(*´゚∀゚`)ノ

•《内经》对消渴病证发生机理的认识,主要见之于相关篇论,一是消渴病的发生,与其特定体质有关;二是因为饮食不节。

•《内经》不仅有针刺治疗消渴病证的方法,而且在其全书列举治病13方的情形下,还有一首专治本病的兰草汤方。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有14篇涉及消渴病,有9个相关病证名称及相关概念,经过对相关原文整合,可窥其明确的发病机理,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中唐时期的王焘,在《外台秘要方》中有专章传载,首次提出消渴病的三焦分证以及辅助饮食论治的思路,为后世临床研究该病提供诸多启迪。

《内经》消渴病相关概念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最早对此病有所认识而以其主症命名为“消渴”(《素问·奇病论》),且有详细描述,因其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故《内经》又有多种名称。

•《内经》对消渴病证发生机理的认识,主要见之于相关篇论,一是消渴病的发生,与其特定体质有关;二是因为饮食不节。

•《内经》不仅有针刺治疗消渴病证的方法,而且在其全书列举治病13方的情形下,还有一首专治本病的兰草汤方。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中有14篇涉及消渴病,有9个相关病证名称及相关概念,经过对相关原文整合,可窥其明确的发病机理,以及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中唐时期的王焘,在《外台秘要方》中有专章传载,首次提出消渴病的三焦分证以及辅助饮食论治的思路,为后世临床研究该病提供诸多启迪。

《内经》消渴病相关概念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病程长,合并症多,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严重影响机体健康的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中,中医学最早对此病有所认识而以其主症命名为“消渴”(《素问·奇病论》),且有详细描述,因其病机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故《内经》又有多种名称。

消渴 消渴,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所致,以中焦热盛,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为特征的病证(《素问·奇病论》)。

风消 风消,是指风火内郁,精血虚少,而致发热、形体消瘦,常伴有肌肤瘙痒或麻木为特征的病证(《素问·阴阳别论》)。

脾瘅 脾瘅,因过食肥甘,湿热蕴脾,运化失司,以发口甜黏腻为主症的病证(《素问·奇病论》)。

热中 热中,多因素所致阳气偏亢,邪热内聚,以发热、发黄、多饮、多食、多尿,或疮疡为特点的病证(《灵枢·五邪》《素问·风论》)。

消瘅 消瘅,因五脏柔弱,气机刚强所致,以身热、消谷善饥、刚燥易怒、眼球凸出为特征的病(《灵枢经》的《邪气脏腑病形》《师传》《本脏》,《素问·通评虚实论》)。

食 食,亦称“食亦”,是因热而致,以多食、消瘦、疲惫为特征的病证(《素问·气厥论》)。

消中 消中,因热郁中焦所致,以多食、善饥为主症的病证(《素问·腹中论》)。

鬲消 鬲消,因鬲上热郁所致,以烦渴、多饮为特征的病证(《素问·气厥论》)。

肺消 肺消,因阳虚肺寒而致,病情转化而成,以多饮、多尿为特征的病证(《素问·气厥论》)。

《内经》对消渴病证之所以有不同的名称表达,一是缘其病程不同阶段,核心病机发生的脏腑部位不同所致,如湿热蕴脾者,名曰“脾瘅”;热邪聚于中焦,故名“热中”“消中”;邪郁于肺者,名为“肺消”;病在膈上者,命名“鬲消”等;二是缘其临床症状多样之故,如因其主症见口渴多饮,故名“消渴”;有多食易饥,反见疲乏、消瘦,故名“食”;因其常并发肌肤瘙痒或麻木等风邪走窜症状,故名“风消”等。

《内经》论消渴病发生机理

《内经》对消渴病证发生机理的认识,主要见之于相关篇论,一是消渴病的发生,与其特定体质有关,如“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五邪》,以及《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灵枢·本脏》)。

二是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而致热郁体内之故,如指出消渴病是“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奇病论》)“消瘅……高梁之疾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三是情志不遂,气郁化热而致,如“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月宽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灵枢·五变》)。

四是认为外感疾病日久,可以转化为此疾,如“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灵枢·五变》)。

五是药物因素,如过服“芳草石药”,既能化热,也可伤津化燥而成此疾。

六是劳伤过度,脏腑精气耗损而生此疾,《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论五脏病证脉象“微小”,均可致“消瘅”,就蕴涵这一病变机理。

《内经》对消渴临床特征的认识

消渴病是以口渴多饮、多食易饥、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的疾病。《内经》对其主要临床表现已有明确记载。

口渴多饮 由于此证有胃中燥热,消灼津液,无以上乘,火热之邪耗伤津液,故见 “苦渴、数饮、身热”(《素问·刺热》)之症状。

多食易饥 易饥多食是较多饮、多尿更早出现的症状,是胃热的集中体现。“中热消瘅,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灵枢·师传》)。这是缘于中焦胃热,使水谷消磨腐熟加速,故而易饥而多食。

小便频数 小便频数是消渴病证的常见症状之一,是体内水液代谢失序而致的临床表现,可见之于“肺消”,以及后世所论的肾消(或曰“下消”)证。原文认为,“肺消者饮一溲二”(《素问·气厥论》)。此乃病邪在肺,郁而化热,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或下元虚惫,肾失固摄,约束无权,水谷精微下注,临床可见多尿,小便混浊如脂膏等。

乏力消瘦 消瘦乏力,是由于本病虽然多食,但是所食水谷并未转化为人体所需之能量,反而成为郁积体内的病理产物,如痰湿、瘀血、邪热,继续在体内伤正作祟,所以病人虽有多食易饥症状的同时,反而会有疲乏无力,甚至消瘦。正因为其改变了进食可以增强正气的常态规律,这是将其命名为“食”的理由,故有 “善食瘦人,谓之食”( 《素问·气厥论》)之论。

《内经》消渴病的临床辨治

《内经》不仅有针刺治疗消渴病证的方法,而且在其全书列举治病13方的情形下,还有一首专治本病的兰草汤方,足见其对该病的重视。后世但凡临床研究消渴病者,莫不遵循《内经》所论该病发生机理而予以治之。其证治思路,总以该病主症为辨证为“抓手”,然后予以论治施方。

口渴多饮 凡以口渴、多饮为主症者,医家总以热郁上焦为病机,诊断为《内经》之“肺消”“鬲消”。唐代王焘称其为“上消证”,用《千金》茯神汤,《广济》疗消渴口干燥方,《千金》枸杞汤,及口含酸枣丸治疗。刘完素治以“补肺平心,用黄芪汤”(《河间六书·消渴》);戴元礼治以“专补肺气,用黄芪饮”(《证治备要·消渴》);周慎斋认为“上消百杯而不止渴,宜清肺,麦冬、五味、黄连煎服;条芩、杏仁、栝蒌、栀子、元参、干姜各三钱,诃子、人参各五钱,丸服”(《慎斋遗书·渴》)。张介宾认为,“上消者,渴证也,大渴引饮,随饮随渴,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而不知心、脾、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故又谓之膈消也……宜降火清金,可用人参白虎汤、玉女煎,或加减一阴煎之类主之,兰香叶、白葵花、黄柏、知母,少加升麻以引清气上升,而渴自止”(《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干渴》)。

多食易饥、心烦、消瘦 若症见多食易饥、心烦消瘦者,王焘以后多辨证为热郁中焦之证,相当于《内经》之“消中”“热中”“脾瘅”,此乃热郁于中焦脾胃,既使水谷消磨腐熟加快,又有阴津消灼;虽有多食易饥,都缺不能化为机体所需之精微,肌肤肉凑无以充养,故而疲乏、消瘦;心神无以为养,又有热邪内扰,故而烦乱。临证治疗,总以清胃泻火润燥为法。王叔和用调胃承气汤或三黄丸泻热,周慎斋“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或“用山药、归身、茯苓、陈皮、甘草、苡仁;或清脾火,大黄、栀子、石膏、枯芩、连翘、乌梅各二钱,诃子、人参各五钱;或用黄连五分,入猪肚内煮熟食;或川连、白术等分,丸服”(《慎斋遗书·渴》);喻嘉言以大黄、甘草与人参合用(《医门法律·消渴门》)。张介宾认为,“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饥,不为肌肉,而日加削瘦,其病在脾胃,又谓之消中也”,宜用“三补丸、玉泉散、白虎汤及抽薪饮之类,皆可择而用也”(《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干渴》),

小便频数 若以多尿、尿频为临床特征者,当是热郁于肾而为“下消证”。《内经》认为是病在肾之“消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周慎斋认为,“下消因色欲而玉茎不萎,宜清肾。黄柏、知母;或黄柏、知母、泽泻、栀子、生地,五味各二钱,诃子、人参各五钱”(《慎斋遗书·渴》)治之。张介宾认为,“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黄赤,为淋为浊,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渐消瘦,其病在肾,故又名肾消也……宜补而兼清,以加减一阴煎,或补阴丸、大补阴丸,或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之类主之……若下消而兼涩者,宜补宜利,以六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淋浊而全无火者,乃气不摄精而然,但宜壮水养气,以左归饮、大补元煎之类主之。若火衰不能化气,气虚不能化液者,犹当以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主之。若下焦无火而兼滑者,当以固肾补阴为主,宜秘元煎、固阴煎及苓术菟丝丸之类主”(《景岳全书·杂证谟·三消干渴》)。

《外台秘要方》对消渴病的贡献

之所以在此引出《外台秘要方》对此病证的学术贡献,是因为该书卷十一专列18门,传载8家31条文献,方82首,第一次以上、中、下三消而论此证,并汇集其病因病机、主症与合并症、辨证用药、调养方法、饮食宜忌等,均有详述。其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

1.认识到该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口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有甜味等。

2.认为该病的发生机理主要有饮食不节,积热伤津;年迈体衰,五脏虚弱;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过服温燥药物,伤津耗阴;久病伤及内脏,津伤化燥等。

3.总结出消渴病后期常见合并症有痈疽;性功能障碍:早期出现阳强,晚期则有阳痿;肾主水功能障碍,伴尿血、淋闭不通、浮肿;伤及肝之阴血而有视力障碍,或者动风而有肌肤麻木等。

4.重视消渴病的饮食疗法,列8个食疗方,宜少吃麦面等主食,多吃蔬菜,口渴可饮栝楼根、葵根、榆白皮、豆藿、栝楼粉、蔷薇根、冬瓜、浮萍、竹沥汁、桑根白皮、枸杞根皮所煎汤汁。

综上,对《内经》14篇与消渴病相关的9个概念相关的原文予以解析,运用“纵横联系”的解经方法,整合相关原文旨意,归纳了经文对消渴病发生机理的认识;“结合实践”,凝练出典原文所论的该病的症状特点。由于《外台秘要方》处于该病研究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所以简要介绍其学术贡献,并结合后世医家对该病的论治,延伸经典论述消渴病的临床意义。

针灸临床时,常有病人存在这样的疑惑:明明是这里痛,医生怎么针了别的地方,是不是搞错了?

身体某部位疼痛,不少人认为,应该在疼痛局部针刺才好。而且,几乎所有初次接触针灸的病人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哪里痛就应该针哪里”。于痛处下针,临床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常在某医院的针灸科看到这样的情况:颈椎病的病人脖子上扎满针,腰椎病的病人腰上扎满针,果然是“哪里疼针哪里”,一看就明了。“头痛针头,脚痛针脚”,这样取穴,效果真的好吗?

从针灸理论与临床实践来看,单纯局部取穴,其效果往往不见得满意。针灸取穴的方法有很多种,局部取穴只是其中最简单方法,但因此而认为针灸不过如此,那完全是浅视乎针灸了。

临床上董老师取穴通融各法,灵活运用,尤其喜欢远端取穴,其效如神,令人叹为观止。以下总结董老师的针灸取穴心得,以冀与同道之人共勉,同时希望患者们能多了解针灸,相信针灸。

一,针灸取穴原则

针灸的目的是快速解决病痛,因此,疏针简刺是最快的取效方法。若症状简单,能用一两针解决问题的,就尽量不要取穴太多。若症状复杂,少针难以兼顾时,再考虑选取多穴。

《内经》记载诸病用针,不过一两穴,至《大成》,虽然用针略多,亦不过七八穴。至于今人,动辄数十针,如撒网捕鱼。????

董老师强调,针灸临床取穴,要把握一个原则:用最少的针,取得最佳的效果。这对针灸师有很高的要求:一则,需精熟针灸理论,这是基础;二则,当熟悉历代医家的取穴经验(在历代针灸歌赋中可以找到);三则,取穴必需准确;四则,若遇多种病症,尽量用一穴兼顾。(比如,病人有膝痛和咳嗽,则可用尺泽穴兼治这两种病);五则,针法当与穴法兼顾,若能精于针法,则可减少取穴。

二,针灸取穴方法

董老师认为,要想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就要放开思路,不能拘泥于只在局部取穴。更好的办法有三个:一是循经远取,痛在何经,就取何经之穴,多取郄穴、俞穴或原穴;二是以脐为中心,左右前后交叉对应取穴,比如痛在膝,则取肘,且取同名经;三是脏器体表投影取穴,亦是全息取穴。????

一则,远端取穴

针灸取穴,是取局部还是取远端,董老师认为,一般情况下,应该先针远端穴,而不针局部。针后让病人活动病痛局部,看能否马上取效。若未效,必要时才针局部或痛点。

虽然有按阿是取穴法,但董老师仍主张少用。临床观察,若只取阿是,效果不是特别好,况且,针了阿是穴后,病人病变局部无法活动,也就无法通过活动来得气。

例如:针灸治疗关节疼痛,董老师常先循经远取某穴,作为牵引针,对侧取穴作为治疗针,并嘱病人活动关节,这样效果极佳,多能立即缓解疼痛。

再如:腰痛,先需问清痛在何处,辨别所属何经,然后远取本经穴。若在中间痛,则取后溪以通督脉,可男左女右取穴;若痛在两侧,属太阳经,可针束骨、申脉或委中;若痛在两侧胁下,是属少阳经,可针威灵、精灵;且凡腰痛皆可针下巨墟或条口以通畅气血(需长针透刺承山穴更有效)。皆左痛取右,右痛取左。

这样取穴,可以充分利用经络循行,既可提高临床疗效,又不必取穴太多。

二则,交叉取穴

《黄帝内经》有云:“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即是强调了针灸交叉取穴的高明之处。董老师临床取穴,此法最为多见。

例如:一病人摔伤右大腿,局部青紫肿胀,需用双拐行走。西医建议手术修复撕裂的肌肉。病人不肯手术,求治于针灸。现已经疼痛十三天,不能屈伸膝关系,按左右及上下对应法,针左上肢对应部位,加针左灵骨、大白及右阳陵泉。一诊而疼痛减轻,扔去拐杖,二诊后能上台阶,三诊后右膝已经屈伸自如,健步如飞矣。

又如:曾诊治一病人,右手第一掌指关节肿痛数年,活动大指则疼痛加重。要求试一下针灸。为针五虎一二,针入而痛减,再按左右及上下对应取穴法针左足大趾相应点,贴骨进针,而疼痛立即消失。病人高兴地说:数年来从未停止过疼痛,针刺后竟然霍然不痛。因局部有肿胀,建议再巩固治疗两次,并嘱热毛巾温敷以通畅气血。

三则,全息取穴

临床上董老师用针灸,非常重视经络与全息的配合。董老师认为,经络是经,全息是纬,经与纬结合,才是最方便且最高明的取穴方式。

经络与全息其实都在《灵枢》中,细加体会自能心领神会。尤其是全息取穴,临床非常实用,若能精研其理,对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大有裨益。

比如:攒竹、印堂治呃逆,其对应于面部全息的肺与膈;太渊、列缺治头痛,其对应于桡骨全息的头部。????

又如,根据经络与胫骨全息来结合分析: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内脏的,当取阴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属于外腑的,当取阳陵泉。

董老师说,传统以来的许多某病效验穴往往是全息穴。掌握全息理论,让针灸临床取穴如虎添翼,疗效大增。

三,如何提高针灸疗效

针灸治病,疗效为先。临证取穴,念兹在兹,不离乎疗效。董老师认为,针灸临床取效有三个关键点:

一则辨证,以十二经辨证为主,配合奇经八脉、八纲、脏腑以及气血津液辨证;

二则取穴。或取正经,或取奇穴,都可取效,亦不必拘泥于只取十二正经穴。董老师临床上经常按全息和对应针刺,于无穴处针之,亦能收取卓效;

三则,手法,或补或泻,或调气,总以辨证为准。

三法合用,多能针入即效。临床所见,董老师针灸取穴往往杂合多法,治病取效极为神速,令人叹为观止。

当前,针灸治病有两种诀窍:一则重视传统针灸理论,以五腧穴生克制化为主,取穴合乎规矩,毫针为主,强调手法,辅以三棱针;二则以阿是为主,注重皮肤经络穴位上的病理反应,强调以痛为腧,取穴不循经络穴位,随处皆可针,毫针为主,但辅以各种针具。董老师认为,学者大可不必拘泥,当灵活掌握,临床时结合以上两种针灸诀窍,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董老师常讲,针灸临证,要的是活泼泼的思路,据证用针,灵动实效,不能胶柱鼓瑟,亦勿需拘泥成法,总需以辨证为前提。但董老师反复强调,针灸辨证之法异于中医内科,除舌脉问诊之外,不以脏腑辨证为主,而更重视经络与穴位的诊断。

董老师的针灸辨证之法:详查病人十二经(加上任脉与督脉)循行所过以及经穴的色泽、凹凸、软硬、压痛,以明其病在何经,证属虚实。然后据其反应而选择合适的穴位。董老师临证常选取有病理反应的穴位,应手取穴,按证补泻,随针即能见效。

「这肚子,要是能缩回去的话….我就别无他求了。」

一位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老夫人吞吞吐吐地对我说。这位老夫人是前国务总理S先生的妻子。S先生在旁边给我讲述了妻子治病的经过。

「在首尔最著名的医院已经住院五十多天了。做了所有可以做的治疗,但是鼓得像山包一样的肚子就是缩不回去。我们家族里也不缺少医生,但是对此病都束手无策….针灸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很多人都说针灸是治疗中风最好的方法,所以今天特意来找您。」

我望了一下站在病床周围的家属,说:

「既然决定了就请大家相信针灸。两三天内我就会让老夫人的肚子缩回去的。」

听完我的话后家属们面面相觑。两个月的治疗都无法治愈肚子的浮气,怎么可能用针灸两三天就治好了呢。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仍希望奇迹发生。

S夫人的肚子鼓胀,说明排尿出现了障碍。所以我找了能够助小便的穴位---肚脐下的中极穴和水道穴。中极是膀胱气聚的穴,可以助膀胱之气。水道如字面意,可助肾和膀,使小便畅通。

三天后,S夫人的肚子奇迹般的缩了回去。家属们既高兴又感到神奇。但是,高兴没能维持多久,新的问题又出现了。S夫人患糖尿病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小便畅通后,糖尿病隐患又逐渐显现出来。

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都会中风。换句话说,治疗糖尿病就是治疗中风。

S夫人说自己右手和右脚的末端有发麻的症状。有时觉得疼和发凉,但是发麻的感觉会一直存在。这种症状说明糖尿病很严重。如果糖尿病严重,手和脚的末端会同时出现发麻、凉和痛的现象。

现代的任何尖端医学也无法解决糖尿病所致的手脚末端发麻的症状。但是灸可以。在位于脚掌、脉气像泉水一样喷涌的涌泉穴上进行灸治,可以疏通经络,从而驱除麻、痛、凉的症状。

我正要在S夫人的涌泉穴上进行灸治的时候,主治医师进入了病房向我抗议:

「若留下伤痕的话怎么办啊?糖尿病患者身上的伤疤无法愈合的!这是常识!糖尿病患者无法进行外科手术,甚至连牙都无法拔,你难道不知道吗?」

医生指了一下夫人身上,进行灸治的部位留下了米粒大小的痕迹。我本想向医生解释灸痕迹不会有任何隐患。但是他立即大声呵斥,让我停止灸治。。医院许可的是针治,而不是灸治,当初灸治根本没有在谈论范围内。

他根本不想听我的解释。我只好选择了沉默。现在只能让家属们选择了。是按照医生的话停止灸治,还是为了灸治出院。S夫人再次向我确认:

「施灸真的能治好我的病吗?」

「当然,灸痕迹不会有任何后患。我这一生给数十万人进行过灸治,没有一个人出现过问题,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很自信地回答。

我不是只用针的针师,而是针和灸并用的针灸师。所以,没有把握的事,对病人有害无益的事,我是坚决不会去做的。

「大家也看到了,让鼓得像山包一样的肚子在三日内缩回去,这就是灸的力量啊。灸会留下小小的伤痕,但是可以换回身体自然治愈的能力。这与预防针是一样的道理。预防针给身体留下一点病菌,却能使身体拥有更好的免疫力。事实上,更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预防针是无法与灸相比较的。预防针只针对一种病菌,但灸,可以针对所有病菌。

「灸是提高身体战斗能力的医术。平时进行灸治的话可以预防生病,即使生病也可以战胜病魔。」

听完我的话后,S夫人点了点头。站在病床旁边的医生本想反驳几句,却一时无语。我对病房里的所有人说道:

「这里是医院,不让做灸治的话我不会做的。但我也是个医生,医生的目的是减少患者的痛苦。在脚掌施灸,手尖和脚尖发麻、发凉的症状就会立即消失。其他医术还无法像针灸这样无副作用地解决这一问题。怎么办?做灸治呢,还是让我直接离开呢?」

在病房里的家属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最后大家的视线全部转移到了医生身上。一位家属问医生:「怎么办好呢?」另一位家属也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之前做灸治确实见效了啊,而且还说只灸一处就可以了,不如试一试吧。」

家属们纷纷赞同。医生也无话可说,站在一边就算默认了。我在S夫人的涌泉穴上施灸后,就走出了病房。要不要继续接受灸治是家属们的事情了。

国民的医疗意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对现代医学疯狂信任,而对传统的中医和针灸总是半信半疑。就像S夫人的家属,明明

亲眼看到了灸的疗效,还要为是否放弃灸治而苦恼。

那么治疗糖尿病最理想的医术到底是什么呢?

我敢断言,是针灸。

现代医学治疗糖尿病只能让人少吃东西多做运动。如果因病导致胰岛素缺乏,就会注射胰岛素。这样的治疗治标不治,病人又很受罪,并且费用不菲。而针灸的价格便宜,无副作用,又疗效显著。最重要的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施灸,并可以得到显著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调解人体血液中糖分比重的是位于脾脏的胰岛。胰岛出现问题就会引发胰岛素分泌异常,进而导致血液中的糖分无法得到正常调解,从而引发糖尿。

在针灸医学中,糖尿病又称为消渴病,并把肾视为糖尿病的重点。因为肾的阳气可让脾得到温热,使脾保持正常功能,而肾的阴液充沛可滋润肺,让肺保持柔和的活动状态。脾的功能是把津液送到肺,肺的功能是把津液播散到全身,可见脾和肺的功能都是由肾脏引领的。

肾俞穴是糖尿病治疗中的第一穴。位于腰眼儿上的肾俞穴是肾脏的气流入的位置。肝异常可导致肾的异常,所以在肝气流入的肝俞穴上进行针灸治疗,可以调节肝功能。接下来在肺的气流入的肺俞穴和脾的气流入的脾俞穴上进行针灸。在心气汇聚的巨阙穴扎针可帮助心管理五脏,并治疗与预防并发症。

针灸时,要根据患者的性别来选择针灸的位置。如对肝俞穴和脾俞穴进行治疗时须找一侧穴来调节阴阳均衡。男人左侧的阴和女人右侧的阳容易发虚,所以要为男人左肝俞和女人右肝俞进行灸治。脾俞与肝俞相反,要为男人的右脾俞和女人的左脾俞进行灸治。灸治之后,可以在相反的方向,对肝俞穴和脾俞穴进行针治来调节均衡。

还可通过左期门穴和下侧的左梁门穴来调节脾脏。对足三里穴、曲池穴和中脘穴进行灸治,使身体整体气血均衡;再通过肚脐下的气海穴,元气汇聚的关元穴的灸治来助身体的元气;之后在中脘穴上进行针治。

糖尿病是三多病:吃得多,喝得多,排得多。糖尿病患者尤其会感到特别干渴,这种症状可以通过针灸驱除。在脚踝骨后侧的太溪穴或下侧的水泉穴上进行灸治,可立即祛除干渴症状。

人们害怕糖尿病,不是因为病症本身,而是它引发的并发症。产生热量的三大营养素是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如果人体中的糖无法分解成碳水化合物,人体抵抗力就会低下,无法抵抗病毒的侵袭。这才是糖尿的可怕之处。

灸是增强人体抵抗力的最好手段。任何医生、任何补药都无法达到如此效果。皮肤受到轻微烧伤后生成的物质用专业术语叫做异种蛋白质,这是一种非正常的蛋白质。如果过量吸收容易造成过敏或生病,但是少量的异种蛋白质在人体因可以起到抗体作用。像天花和水痘这样的疾病一生只会得一次,这就是因为人体内生成了异种蛋自质(抗体)。

把灸棒放在皮肤上加热到的60℃左右,会对皮肤造成轻微灼伤,受灼伤的细胞分解后,在体内生成特殊的异种蛋白质。异种蛋白质被血液吸收后循环于体内,可L帮助弱细胞、回生细胞,提高人体抵抗力。

几天后,我接到TS夫人的电话,她决定在医院接受治疗。她无法让自己完全相信针灸。她反复感谢我。我也只能对她表示惋惜。

在我接电话的时候,P集团的Y董事长进入了诊疗室。正是Y董事长向S夫人推荐了针灸治疗法。听说S夫人放弃针灸治疗后,Y董事长也惋惜不已。

Y董事长也长期受糖尿病的煎熬。为治好糖尿病,他几乎跑遍了世界所有的著名医院。甚至有一次在一家医院,他因打针休克,差一点送命。经历了那次事情后,他再也不往医院跑了,而是来找我治疗。结果Y董事长的糖尿病经过六个月的灸治后就治愈了。

Y董事长长长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

「不懂就是受罪啊,受罪。一灸就成啊。明明能用灸治好的….真是,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