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淦: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名片”

文 / 劳动报
2019-07-01 00:21

筑梦:针灸真的很神奇

1966年,在浙江仙居县白塔镇,10岁的吴焕淦经常跑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医院找同学玩。他回忆,同学的爷爷就在这家医院,“老先生80多岁了,中医治病特别厉害。”有几次他默默看着老先生给人看病,求医的人来时垂头丧气,回去时一身轻松,当时就觉得,中医真的很神奇。吴焕淦说,除了接触“很有本事”的老先生,堂兄也是医生,平素多有来往。15岁那年,他还看到家乡附近下乡医疗部队用针灸治疗耳鸣耳聋,针灸神奇的疗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从小被身边人和事影响,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小时候的他对中医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着对中医的喜爱,吴焕淦走上了学习从事中医之路,并于1987年考上浙江中医学院中医针灸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期间还为本科生讲授针灸学,“那时候是上大课,我给学生讲授耳针、头针等课程,并到浙江美术学院找画家画了头针、耳针疗法图,学生们学得都很用心。”说起研究生年代,吴焕淦的自豪溢于言表。就是在那时,他研习中医经典,读到了元代罗天益《卫生宝鉴》所载:“结阴便血治验:……仍灸中脘三七壮……次灸气海百余壮……”,受其启发,吴焕淦开展“艾灸(中脘、气海、足三里)温养脾胃”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对照肠镜结果发现艾灸对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肠炎等确有显著的疗效,极大地鼓舞了他对于艾灸的兴趣。

1988年,因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需要,吴焕淦奔波于浙江中医学院门诊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解放军第117医院等医院收集病例,并以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为主攻病种。在解放军第117医院收集病例期间,运用艾灸疗法改善了一位久治不愈患者的腹泻症状,因此,越来越多的结肠炎患者慕名前来求治。在该领域,逐步积累了丰富的中医针灸临床经验,为之后创立“艾灸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治疗肠腑病症”的学术观点奠定了基础。为此与中医针灸的不解之缘也由此缔结。

至1989年,吴焕淦在杭州已经“小有名气”,很多求医者慕名前来。有时候出诊地点很远,他会每天骑着自行车过去。“那个时候夏天太阳很大,每天骑车都晒黑了,但身体强壮了。”吴焕淦开玩笑地说道。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对他来说,在杭州六年的学习生涯,为今后在中医针灸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初的梦想,就这样一点一滴在实践中照进现实。

圆梦:基于临床着力研究灸法作用机理

上世纪90年代,吴焕淦经硕士导师高镇五教授大力推荐,赴上海中医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博士导师陈汉平教授学习。1993年,吴焕淦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艾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动物模型的研究”,并于次年3月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评为首届“医圣杯”国际中医药论文一等奖。同年他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逐步将灸法的适应病种扩展,深入研究了艾灸的临床应用规律和作用机制。吴焕淦讲到,“艾灸疗法十分丰富,目前临床上常用温和灸、隔药饼灸、隔姜灸、隔蒜灸等,适用于虚、寒、痰、瘀等证”。因此,他开展了艾炙作用机制的系列研究,以溃疡性结肠炎、桥本甲状腺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为载体,总结了临床诊疗规律,并取得确切疗效。其中,他所带领的团队在“中医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疗效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肠腑病症成为中医针灸的优势病种。

在开展灸法研究的过程中,吴焕淦敏锐地察觉到灸法应用的缺陷和灸法研究中的难点。如:在艾灸治病过程中艾烟的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单纯的热刺激能否替代艾灸,灸材、灸位和灸量等对灸法疗效的影响,灸法与针刺作用的异同等等,亟需在灸法领域内开展更大范围的多学科交叉,以寻找艾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2008年,由吴焕淦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成功立项,该项目系我国建国后首个灸法973计划项目,已在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系列成果,2013年验收优秀,获得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高度评价:该项目极大地推动了艾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促进了中医艾灸的理论创新。他创立艾灸温养脾胃法治疗肠腑病症取得了较好疗效,该技术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推广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其后在2015年,灸法的发展与创新又迎来了新的契机:吴焕淦领衔的第二个“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灸法作用机理研究”再次成功立项,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研究中心等12个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攻关,用交叉学科的技术和手段来研究艾灸效应的内源性调节、修复和保护机制,艾灸光、热、烟效应及其科学内涵,灸法与针刺作用的异同及其生物学基础等等,为指导灸法的临床实践、提高灸法临床疗效、促进灸法的国内外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追梦:发扬国粹更努力

吴焕淦始终坚信,想要发扬中医,除了自身的深耕,还要让更多人认识中医,了解中医。中医针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正在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和“使者”。让中医走向世界,将中医精髓传扬,吴焕淦一直为之努力。他行医38年,也为中医针灸培养了的大量人才,至今已培养硕博士80余名,博士后5名,为中医领域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很多人成为上海市和各省市中医院校及附属医院的针灸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同时,吴焕淦还非常注重中医的传承。早在21世纪初,他就关注陆氏针灸疗法,并进行了研究,撰写发表了“针灸学家陆瘦燕”(中国针灸,2006(12):885-889)、“陆氏针灸流派的形成与传承研究”(上海针灸杂志,2010,29(01):1-5)等论文。吴焕淦牵头申报“陆氏针灸疗法”上海市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亲力亲为,2009年6月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吴焕淦获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

吴焕淦特别强调,艾灸的应用远不止于医学治疗,“希望它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养生、美容等结合起来,成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怀着对中国国粹的执着信念,吴焕淦希望未来中医针灸在国际舞台尽展魅力,在尖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针灸也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端午节插艾草、用艾草做香、家用艾草熏香,以及艾灸养生保健等,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吴焕淦希望中医针灸疗法能够走入更多的社区家庭,为更多的老百姓服务。

吴焕淦,男,上海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民进上海市委员会医疗卫生专业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组织者和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免疫效应重点研究室主任、针灸免疫三级实验室主任。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50篇,主编学术专著10部。灸法相关研究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获得上海市第十五届银蛇奖特别荣誉奖,2017年获上海市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2018年入选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灸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学科与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