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酸痛难忍?试试针灸大椎穴

文 / 慧享健康
2018-08-03 10:09

大椎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定位在后正中线之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由于其特殊的位置,根据针灸的近治原则,其对于颈椎病的治疗有显著的效果。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退变、增生的椎间盘、骨赘压迫临近的血管、神经引起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长期使用电脑、工厂流水线工人等伏案工作者,以及颈部活动剧烈、高枕卧位等不良习惯的患者。

主要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听力障碍、患肢发凉、麻木、肿胀等。中医学认为本病以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侵袭肌表、闭阻经络、气滞血瘀为标。

正所谓“清气不升、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不能上荣于脑是颈椎病的基本病机。

应用大椎穴治疗颈椎病在临床上的多见于椎动脉型,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等,以头晕为突出表现,属中医眩晕范畴。

《素问·骨空论》中阐示了督脉的循行:“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

《难经·二十八难》中提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由此可见,督脉与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灵枢·海论》中“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髓海不足是眩晕的主要原因,督脉与眩晕有密切关系。

综合上述资料,针对此类型的颈椎病,大椎穴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在单纯使用大椎穴时,常配伍百会、风池等督脉重要穴位增强通督醒脑的作用,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痉挛,减轻颈椎间盘突出对椎动脉的压迫,使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进而改善脑内微循环障碍促进微循环。

另有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长期低头或者不恰当的姿势导致颈部肌肉劳损、气血不达有关,治疗上多以活血、通络为主。

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刺除大椎穴外多选择病变部位的夹脊穴、风池、后溪等穴,方法多为刺络拔罐及电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宛陈则除之。”

刺血法具有出恶血、辟浊气、通经脉、调血气的作用,改变经络中气血运行,达到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目的。

《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临床研究表明刺络放血疗法具有改善血流变相关指标、显著降低瘀血证的血液黏稠度、改善局部微循环的作用。

同时电针可以有效减轻神经根的水肿,改善局部炎性水肿,缓解局部肌肉痉挛,利用温热效应刺激颈肩部穴位,激发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而起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不适症状。

大椎穴治疗椎动脉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一定优势,而且治疗手法多样,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延伸到电针、温针、火针、刺络拔罐、穴位药物注射、艾灸、推拿按摩等。

大椎穴是督脉的重要穴位,定位在后正中线之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也称“百劳”“上杼”,为手足三阳经在督脉的交会穴,因此被称为“诸阳之会”。

中医认为,大椎穴具有温通阳气、清热解表、祛风化湿、扶正祛邪、调节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大椎穴为“骨会”,有促进和改善颈部血液循环的作用,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穴位。

大椎穴为阳脉所聚之处,针刺之可升一身之清阳。颈部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夹督脉伴太阳而行,针刺夹脊穴能通畅督脉及太阳经气,可以活血化瘀散结,祛风散寒除湿,通利关节,体现了“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

大椎穴位于颈部,临近椎动脉,穴下有丰富的神经,又是颈部软组织损伤及炎症、粘连的部位,以大椎穴为主的各种治疗方法一方面可以消除局部炎症,缓解局部肌肉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了肌肉的营养代谢和力学状态,从而使颈椎的曲度、失稳状态、椎间关节的紊乱得到调整。

另一方面,能较好地降低颈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得到良性调整,使痉挛的局部肌肉得到缓解,反射性的使血管扩张,促进该区血管网重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