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偏方,气死人!两味药,治小孩爱出汗,今天跟你聊一聊

文 / 微门诊
2021-01-30 18:08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昨天,我给大家写了,用丝瓜根治疗腰痛的民间小方。

文章不大,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有人跟我讲,文老师,这样的小方子,最好能够说一说。

那好,今天,我再给你说一个。

这就是,用两味中药外敷肚脐的办法,治疗小孩爱出汗。

这就是利用五倍子和五味子。

方子是这样的——

准备中药五倍子和五味子各15克,两味药一起研成细末,搅拌均匀,然后放在瓶子里头,备用。使用的时候,晚上睡觉前取这么一份,大概也就是10克左右,加温开水调拌成干糊状,捏成小圆饼,紧贴肚脐窝,然后盖上塑料薄膜,最后用胶布和纱布固定。晚上外敷,白天早晨起来就去掉,晚上再外敷。连续3次为一个疗程。

这个办法,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医学》上,被刊载过。当时说,它的创制者,是著名中医儿科前辈孙浩教授。

奇怪的是,这个办法,据我所知,在农村一带广为流传。别的不说,我所知道的一些赤脚医生,就用过类似的办法。虽然用量有多有少,有的是用水调,有的是用70%乙醇,有的是外敷一晚,有的是外敷24小时,但大致都是一个意思。治的,就是小孩子爱出汗。有的是白天自汗,有的是晚上睡觉多汗。可以这么讲,效果在多数时候,是比较明显的。

到底是民间中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了孙教授的这个办法,还是中医人各自在临床过程中,摸索出了共同的经验,我就不得而知了。反正,同样的一个办法,很多人都在用。

我还记得,有一个孩子妈妈,就为了孩子睡觉爱出汗,找各种办法来调治。当时,小孩都快6岁了,一睡觉就出一身汗,白天精神疲惫,也不爱动弹,不如别的孩子欢实。后来,她在农村找到一个不起眼的民间老中医。结果,人家就是用这两味药外敷肚脐,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这是我前几年听说的事儿。

这里头到底有什么学问呢?咱得先看这两味药:五倍子和五味子。

五倍子,它就是虫瘿。虫瘿,指的是植物遭受昆虫取食或产卵的刺激后,长成的畸形瘤状物,是寄生生物曾经生活过的“房子”。这个东西性味酸、涩、寒。入肺经、肾经和大肠经。你想啊,这个东西既然是“房子”,就一定有固摄和保护之性。那人体多汗,就是固摄不足所致。所以,这个五倍子,以其固摄之性,来帮助人收敛津液,使之不外泄。这就是五倍子治疗汗症的基本理解。

五倍子治疗多汗,自汗和盗汗,古已有之。《本草纲目》就记载,五倍子和荞麦做成饼服用,可以治疗盗汗。

五倍子的收摄作用,还体现在其他方面。现代有人用它治疗遗精、脱肛等,都是对它收摄之性的运用。

五味子呢,大家可能熟悉了,它其实是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果实。这个东西性味酸温,入肺经、肾经和心经,善于益气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你记住,味酸的药材,都可能有收摄之能。五味子的收摄之性,体现在可以治疗多汗,盗汗或者自汗,它都治。另外,五味子可以治疗咳嗽、肾虚遗精和久泄。这也是五味子收摄作用的体现。五味子能安心宁神,使得心神不外越。这个也可以看作是收摄之性的体现。

所以说,这两味药连用,收摄、止汗的效果更好。外敷在神阙穴,可以使得药性直入体内、产生作用。

这个办法,我个人理解,肯定是不如内服汤药来得彻底。但是,不能否认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内服汤药,针对的是辨证清楚的患者。比如说,气虚的孩子,有明显的易感、乏力,精神不振的问题。气虚,收不住津液,所以用补气的办法来调治。有的孩子,是有火,火迫津出。这样的孩子,一定表现为烦躁、哭闹、口干等等。这个时候,可以考虑一些清火的简单配伍。

但是呢,有些小孩子,他也爱出汗,或白天爱出汗,或晚上睡觉爱出汗,但是你看不出明显的问题来,辨证不典型。这时候,用此类五味子、五倍子外敷的办法,就比较合适。我个人的理解是,辨证不典型,意味着阴阳失衡不严重。这个时候无需治本,只需治标。通过治标,可以反过来对人体阴阳平衡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起到长期控制病情的作用。五味子和五倍子外敷治汗症管用,可能就出于这个道理。

无论怎么说吧,这个小偏方,是比较有科学价值的。严格说,它也不算偏方,而是实实在在的临床经验。我把它科普出来,供大家学习、理解。如果有需要的话,非专业读者,最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进行。毕竟,有些孩子的多汗,光外敷不行,还得结合内服药。这就得因人而异、辨证论治了。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