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了我有偏方:善用“见证性描述”,让老人不再迷信偏方

文 / 妈妈充电屋
2019-12-12 16:45

孩子发烧了,奶奶神神秘秘拿回家一些干草,说是隔壁李奶奶给她的偏方,喝用干草熬的水,退烧特别快。

隔壁的李奶奶是个深藏不漏的人,手里掌握着上百个秘方,能治各种病,老人的慢性病,孩子的头疼脑热拉肚子,连妇科病她都有秘方。我曾经以为李奶奶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人,结果呢,李奶奶是个热心的“朝阳群众”。

这么说吧,李奶奶在小区的威望,仅次于广场舞队的领舞老师。李奶奶肯定没有行医资质,但小区里的老人就是坚定不移地用李奶奶的偏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我问奶奶,“为啥觉得李奶奶说的偏方有用呢?”

奶奶特别笃定地说,“李奶奶说了,她孙子上次发烧就是用这个治好的。还有上次老王感冒,就是用她的偏方治好的。”李奶奶就靠这样的口口相传,奠定了她在小区里的“神医”地位。

李奶奶这样的民间“神医”应该不在少数,为啥没有专业知识,还能让这么多人深信不疑呢?

靠意念治病

其实李奶奶说的“她孙子喝这个水治好了发烧”,“老王用偏方治好了感冒”,这些都属于“见证性描述”。见证性描述就是用有亲身经历的人,亲眼所见的事儿来证明观点有效。见证性描述在写论文的时候作用有限,但在说服别人听自己的意见方面却有超乎意料的效果。

“见证性描述”的神奇效果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鲜活性效应”。当人们遇到问题或要做选择的时候,就会从记忆中提取和当前情境有关的信息。人记忆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提取信息的时候,人们会提取那些容易获得的信息。就好比说,脑子里有100条信息,用那条信息来指导决策呢?提取哪条信息,就取决于信息的鲜活性。

什么样的信息是鲜活的呢?你看到的事实,你认识的人告诉你的事实,“见证性描述”就是最鲜活,最引人注目的信息。

  • 被卖药广告的“见证性描述”迷惑的老人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电视节目中,越小的地方台卖药广告越多。屏幕里都是一张张朴实的人,手里拿着药,对着镜头讲述他得了什么病,吃药之前什么样,吃药之后什么样。这些朴实的人提供的,就是鲜活的信息。

就是这个神奇的药,治好了我的病

看电视的人,和广告里的人有同样的困境,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是腰疼腿疼,透过屏幕他看到了广告里的人问题得到了解决,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药也能治他们的病。

年轻人看到广告,会嗤之以鼻的说,“都是骗人的,老人就是容易上当”。但实际上,不止老人容易被“见证性描述”迷惑,年轻人也一样。

  • 年轻人也难逃“见证性描述”的陷阱

怀孕之后会纠结,在哪个医院建档产检。离家近的医院、综合三甲医院、妇产专科医院各有利弊。当你在考量了医院的软硬件设施,医生资质,便利程度之后,终于决定了一家医院。朋友偶尔的一句话又会让你再次陷入纠结,“你可千万别去XX医院,我朋友在那儿产检的,医生态度可次了。”

态度这个东西,没什么评价标准,况且对生孩子来说,医生态度是个重要因素吗?但就因为朋友提供的鲜活的“见证性描述”,让你对以前做的功课失去了信心,你觉得“一个人说医生态度不好”这个事实的效力,强过你做的综合分析。

我有个朋友……

女人会受“见证性描述”的影响,男人也会。要买车了,男人从网上搜罗各种参数,看汽车杂志,最终决定要买某一款车。后来无意中得知,有个朋友买了这款车,提车没多久就坏了,修车花了好几百大洋。男人也会动摇,查的资料和数据都是冷冰冰的,朋友的车坏了却是眼皮子底下的事儿。我可不想像朋友一样倒霉,所以,换一款车吧。

见证性描述可以改变人的认知,让人轻信经不起推敲的骗人把戏,用个案打败大概率和统计,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利用见证性描述传递正确的理念和观点。

善用“见证性描述”,传递“鲜活信息”,消除隔代育儿的矛盾

困扰很多职场妈妈的问题是隔代育儿的矛盾,我对此深有体会。没有孩子的时候,及时有矛盾,适当忍忍就相安无事,没啥可计较的。但孩子的事不能妥协,特别是涉及到孩子健康和安全问题的。

因此,如何说服老人放弃从“神医”那听来的偏方,按照现代医学理念照顾孩子,成为摆在很多妈妈面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慕容复擅长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来战胜民间“神医”。

  • 善于发掘“鲜活的案例”

跟老人沟通孩子的护理和喂养问题时,用“鲜活的信息”呈现出你的观点,会让老人更容易接受。比如,孩子生病要看医生,不用偏方。我们可以从网上找用偏方致死致残的新闻,有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的详细描述,把这些新闻下载下来,一定要有图片,一定要有图片,一定要有图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文字的冲击力远远不如图片,文字很容易忘记,但图片会一直留存在脑海里。用这些鲜活的新闻告诉老人,偏听偏信的后果是谁都无法承受的。

再比如,很多地方都有给刚出生的孩子挤奶头的习俗,我家少爷刚出生也差点被挤,还好我老公手疾眼快地阻止了他亲娘的行为。

这不是我老公多厉害,是我给他洗脑了。洗脑方式很简单,网上找个负面案例,带发炎图片的那种,再附上一段医生的话,他就成了我坚定的拥护者。

眼见为实,图片为真

  • 引用权威佐证自己的观点

说服别人,既要有鲜活的案例,也要适当引用权威。在养育孩子方面,权威是谁?专业的儿科医生,太抽象,怎么证明他专业呢,看他发表的论文数量,还是看他参与的重大项目,治愈的儿童数量?

如果真要这么证明,老人也不会买账,一堆数据比不过鲜活的个例。怎么评价医生厉害呢?他上电视了,他出书了,他是博士后,他是院长,这样的医生厉害吧,说他是权威总该听了吧。当然,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医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我的评价也不会对医生产生不好的影响,只要能说服老人就够了。

干巴巴的说,“专家都说了,孩子发烧不能捂汗”,后面会有一连串的疑问等着你。“专家是谁,专家说的就对吗,你们就这么长大的……”

让专家变成鲜活的形象,买本专家的书,下载专家的视频,突出专家的荣誉,让老人看到,原来是这个专家说的,这个专家好像挺厉害的。

就是这个人这么厉害

鲜活的案例加上权威的背书,就能让你的观点和李奶奶的偏方抗衡,毕竟李奶奶的偏方只有左邻右舍的证词,你还有权威专家的支持。

隔代育儿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选对沟通方式很重要。冷冰冰的对抗只会让家庭氛围越来越糟。老人信偏方,是他们觉得偏方有用,对孩子好,我们只要瓦解老人对偏方的信任就好了

用点小心思,瓦解老人对“李奶奶们”的信心,给“李奶奶们”的证词里加点信息。比如,李奶奶的孙子发烧,是吃了她妈给买的退烧药才好的,老王感冒确实吃了李奶奶的偏方,后来拉了好几天的肚子,都脱水了,去医院输液才好。

既然老人喜欢听故事,那就把正确的育儿方法包装一下,蕴藏在故事里讲给他们听。他们会把故事听进去,用更好的方法照顾孩子,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