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大医学家都是道士?

文 / 江西玉皇古宫
2018-10-23 10:06

道教修炼,贵在真修实证,行一步有一步之效验,而且时刻不离人体本身。离开人身,所谈皆假。历代祖师留下的丹经著述,都是通过自己身心验证得出的结论,是“理法合一”的。


道士们生活中的种种修炼方式目的在于养生益寿,那么这些修炼手段便自然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因此对中国古代医学甚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古代社会巫医不分,巫师又兼医师的角色,他们除以种种巫术为人消灾除病外,同时也以药物为人治病,比如《山海经》中即有巫彭、巫咸等巫师“皆操不死之药”的说法。


到了秦汉时期,在众多神仙方土中更不乏掌握一定医药知识之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据说很可能即为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土整理汇编而成。

是高道也是医家
葛洪、陶弘景、孙思邈

道士们通过自己的修炼实践或直接的行医实践,在病理学、药理学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其中医术高明者也不在少数


葛洪既为一代高道,又是著名的道教医药学家,由其撰写的《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医药著作,在疾病防治、药物性能鉴别、养生保健等方面,可称得上是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对于某些疾病和传染病如天花、结核病、恙虫病、急性黄疸肝炎的记录和认识,以及对免疫方法的认识和以免疫法治病等,则在中外医学史上均有首创之功。此外,在《抱朴子内篇》中,葛洪对于药用菌科生物和植物的药性功能及用法的记叙,亦贡献甚巨。


南朝高道陶弘景对中医的贡献则突出地体现在药物学方面。他一生撰写了大量医学著作,其中的《本草集注》在系统整理、全面总结前人药学经验,以及创立新的药物分类法等方面,功盖后世。唐代的《开宝本草》、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法方面均受其影响。


至于被奉为“药王”的唐代高道孙思邈,更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神医”,他修道炼丹,又兼行医看病,在中医方剂学、本草学、各科疾病防治以及整理《伤寒论》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至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堪称中医史上的宏构巨著。孙思邈的医学成就,是道门的一大骄傲。除上三人外,道土中精于医术者还大有人在,难以一一介绍。


从道教的性质以及道土修炼的目的两方面来看,道土们的修炼方式除了其终极目的之外,亦有与医学科学相通的一面,这是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的。道家与中医有极为深厚的渊源,在学习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时,重视道家在其中的地位,正确认识中医


医者与修道
医术与修道合一


古时伟大的医家,修真养性,道德高尚;奇特的习医经历,并有超常的医技,自不在话下。古代医者把修炼视为必须,并用之于诊病、治病或预测吉凶,后世医家鲜有集中医和修道于一身的人。古医家淡泊寡欲,静能入定,定能生慧,才出高功夫。


而后世医家多落入名利之中,如张仲景所言:“当今居世之士,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物质生活充裕,欲壑难填,天下扰扰攘攘何能静心修炼?中医也如西医一样,动辄就化验透视、使用听诊器、血压计,借助X光、显微镜、超音波等等先进仪器......“望而知之”渐成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