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生吞蛇胆中毒:偏方的药性是“杀熟”?

文 / 姬鹏
2018-06-01 04:08


有媒体报道,浙江一女子因“生吞蛇胆中毒”,被送往医院急诊救治,医生诊断为“蛇胆中毒”。按照女子的说法,之所以吃蛇胆,是因为周围人讲,吃蛇胆、蛇肉能够清热解毒,治疗皮肤过敏、长热痱子等问题。而她自己身上和脸上正好长疹子,于是便买来蛇胆生吞服下。

从逻辑链条上讲,如若女子生吞蛇胆后,并没有表现出中毒的迹象,似乎又算是“偏方”的一次胜利。而“偏方”的不断胜利,只会让“偏方”的魔力更强,同时将成全更多的“周围人讲”,而这些“周围人讲”,实质上是一种认知的囹圄,而认知的囹圄往往就会造成“杀熟”的可能性。

“偏方”到底是否管用,这属于药效本身的问题。它本身算不上正统的药方,来源往往比较神秘。甚至流传的绝大多数“民间偏方”,疗效都不是很确定。这也导致在偏方的具体应用中,有的人管用,有的人不管用。如果按照西方的药理逻辑论断,“偏方”既然没有普适性,大抵就不能划分在药物范畴内,甚至由此出发,也引发出很多关于“中药”的质疑。

不过,就事论事,对于“女子生吞蛇胆”的最终促成,很大程度上缘于“偏方”的“杀熟性”。从生活的应用场景出发,“偏方”的获得,往往是从熟人渠道而来。那怕“偏方”的源头是陌生的,但导入的人群,一定是用药者熟悉的人群。

于此,“偏方”管不管用,药性强不强,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周围人讲”的药效报告是否准确。坦白讲,要不是因为“女子生吞蛇胆中毒”,这种“周围人讲”几乎很少有人去质疑。甚至,对于专业医生以正视听的科普,那些深信“偏方”的人,也会觉得是恶意满满,而这些也算得上“偏方”被追捧的群众基础所在。

当然,作为偏方之所以能被固定下来流传,疗效似乎还是存在的,起码表面上有见效的迹象。毕竟,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疗效好”才是最重要的信条。至于别的,即使是有道理的,科学的,也并不能打动充满实证主义的老百姓。

而这些,更进一步使得“周围人讲”的权威性更强。“周围人讲”的权威性越强,实际上就会导致偏方药性被夸大。这种情境下,如若偏方本身的药理负面作用并不明确,很容易就酿造成“好心办坏事”局面,这在“女子生吞蛇胆中毒”的事件中,也能看出几分端倪。

然而,作为对偏方药性的衡量,“杀熟性”再次起到很大的作用。如若偏方管用,自然会让亲密关系进一步加强;如若偏方不管用,也会借助亲密关系消解其中的推荐责任。总之作为“差序格局”的国人关系生态,成也关系,败也关系,总之在“关系背锅”的逻辑里,好像没有关系解决不好的事情。

所以,作为“偏方”而言,实际上最大的药性在于“关系杀熟”。尤其,在一些医疗资源匮乏地域,大多数人治病靠得都是熟人推荐的“偏方”。治好算是“幸运”,治不好往往被归结为“命不好”。这也导致,有很多人因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最终丧失自己的生命。

说到底,“偏方”能否治病,除却“偏方”本身的疗效不明确会导致恶性结果外,病症本身的误判也会导致偏方被误用。这种情境下,“周围人讲”就很容易自带尖刀,酿成大祸,来一场活生生的“杀熟试验”,而他(她)们自己却还囿在其中,不辨是非。

于此,对于周边的亲属或者朋友患病时,我几乎不主张用“偏方治疗”,大多数时候建议他(她)们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当然,这不是因为不相信“周围人讲”,而是因为“周围人讲”都是经验之谈。既然是经验之谈,就容易出现一些特别情况。而作为治病救人而言,“特别的情况”往往关乎性命,所以还是少信“偏方”,那怕那个推荐偏方的人是你的亲妈,也要谨慎行事。

这实际上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而是从治病救人的态度上,去衡量和判别的一种过程。而只有打破这种“周围人讲”的囹圄之境,疾患才有可能被更好的治愈。更进一步讲,也能避免一些江湖郎中,利用“偏方”大肆骗钱的情况出现。

刘再复说,面具有毒。它不仅掩盖真实的面目,而且腐蚀真实的心灵。自救的第一要义是扯下面具。正如俄国的大导演塔可夫斯基所说,我们必须撕下面具,人性才能自救。而我觉得“偏方”就是疾患的面具。它不仅掩盖真实的病理,而且捆绑确切的关系。所以要想拥有正确的治疗方向,第一要义是摒弃“偏方”,回归“正方”。而在这一过程之中,最起码的道德“就是不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