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生于气,两味中药,疏肝理气和胃

文 / 健客堂
2021-02-21 19:02

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的说法,各种大大小小的疾病以及肿瘤,都与“气”有一定的关系。

肝主疏泄,肝在人体内主要起到调畅气机和调节精神情志的作用。

长期郁闷,就会肝气不顺,导致“肝郁(肝气郁结)”而“肝郁”是很多慢性疾病(包括肿瘤)的诱导因素之一。

肝气郁结有哪些表现呢?

  • 心情抑郁或烦躁易怒

该症状是最常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总是唉声叹气,或者表现为烦躁易怒,甚至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

  • 肝经走行部位的胀闷疼痛等

肝经的循行经过小腹、胸胁、喉咽、头顶等部位。故肝气郁结可出现小腹疼痛、乳房胀痛、胁肋部疼痛、头痛等表现。

  • 颈部、咽喉部的病变

肝经走行经过咽喉,肝气郁结于咽喉,则会阻滞局部的气机,出现咽喉部如有异物,吞不下、咳不出,即中医所说的“梅核气”。

  • 女性乳房及月经病变

“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肝气郁结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女性肝气郁结常可出现乳房的胀痛,乳房结块,痛经,月经失调等。

  • 消化系统病变

肝和脾都属于中焦,肝气郁结日久可影响到脾胃,导致消化功能的异常,出现食欲下降、嗳气、腹胀、大便不成形甚至腹泻等。

解决方法就是两味药:佛手、香橼。

有人可能要问了,为什么独好佛手、香橼?

实际上,如果疏肝找柴胡的确不错,健脾陈皮也不错。

但能同时疏肝、和胃、又健脾化湿,那就是佛手、香橼。所以这两味药本事多,而且平和,有谦谦君子之风,主要可以平时拿来代茶饮。

佛手,香气虽不如花朵的芬芳扑面而来,却也是暗香浮动扣人心。

当然,佛手不仅以“香气”取胜,也因“外形”制奇。在成熟的时候佛手会开裂:从果实的中上部开始,直到尾端,分裂如掌,恰如佛祖之手,仿佛可以指点迷津。这也是佛手名字的由来。

“佛手,虽味短而香芬大胜,置笥中,则数日香不歇。”——《本草纲目》

中医认为佛手性温,味辛、苦,芳香行气,可入肝、脾、胃三经,有补气理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之功。

佛手三大作用:

第一,理气止痛,压气饭可以用它。第二,疏肝解郁。气郁不开心者的福音。第三,消食化痰。

香橼清香袭人,性湿,味道酸甜带辛,可归肝经、肺经和脾经,香橼疏肝调气,宽中除胀,又能行气利水化痰。

香椽入药以后可以下气去痰水,也能止痛,平时多用于消化不良和胸闷痰多以及呕吐等多种不良症状的治疗,治疗功效十分明显。

香橼疏肝调气,宽中除胀,又能行气利水化痰,可用于胸脘痞满胀痛、呕逆少食、气逆咳嗽。

佛手属理气类药,与香橼、陈皮等中药性能最为相似。

其中佛手与香橼功近而实异,不可混为一谈,有的医药文献将香橼作为佛手之异名似有误。

一般认为,佛手理气止呕的作用优于香橼,香橼化痰的作用优于佛手。

香橼和佛手主入肝胆和脾胃两套脏腑和经络,有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燥湿化痰、止咳消胀、健脾和胃、解酒等多种功效。

其主要作用是调和肝胆和脾胃两大系统,简称是调和肝脾,肝胆属木,脾胃属土,也就是调和木和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