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春季养生的正确方式?看看《黄帝内经》怎么说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1-02-19 09:32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南方地区近几天更是有“入夏”的势头。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身体的健康来说,春季养生也是一年里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春季养生这个开头开好了,对一年的身体健康都是好兆头。

传统养生有谚语说:春夏养阳、春季养肝。这些我们都听得比较多了。其实,这些话都来源于中医典籍《黄帝内经》。

如果说“春夏养阳”,那么侧重点必然是在养护身体的阳气上;而“春季养肝”,则自然就要跟关注于“肝”。

但从脏腑的阴阳来说,肝肾同处下焦,属于“阴”。这么看来,春季养肝和春夏养阳似乎有点相悖了。

其实,从中医传统养生观点来看,顺应四时固然是重中之重,但无论是哪种养生之道,其目的都无非是一个:健康与长寿。

关于养生与健康长寿的关系,《黄帝内经》就有很精彩的论述。比如下面这段原文:

《素问.上古天真大论》:“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以其德全不危也”。

从中河段经文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想要健康差长寿,首先就要做到“形与神俱”,而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到,有的人却无法做到呢?这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德全不危”。

由此可见,“德全不危”才是我们养生过程里最需要做到的。

那么,春季养生,如何才能做到“德全不危”呢?

我们就得先仔细阐述一下“德全不危”。所谓“德”,指的就是养生的方法和技巧;“全”,就是掌握和领会;“不危”,也就是不受(内外邪气)的困扰。

这样分开来理解之后,“德全不危”其实本该读作“全德不危”。也就是说,只有领会并掌握了修身养性的合理方法,才能使自身不会受到内外邪气的干扰或者危害。

当然,从这个角度看,“德全不危”也还只是一种状态,而想要达到这个状态,必然需要多个过程和手段,这就是内经所倡导的养生原则: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前面说了,想要“形与神俱”,就得“德全不危”。但什么才是形神具备呢?

所谓“形与神俱”,其实很好理解,也就是指形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充足,并且形体和精神是完美共存的状态。

而想要做到形与神俱,当然就离不开形体上的养护,更不能忽视精神上的调摄。唯有两手抓两手硬,才能是自己达到形神具备的理想状态。这样才能让身体保持健康,并最终实现长寿。

从“形”的方面来说,内经认为主要靠食物来养形,也就是“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而现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之后,“吃”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但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动养形”。物质匮乏的古人,大多数人常年需要辛苦劳作,同时也更符合“动养形”的原则。但现代人在科技发展之后,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反而更少运动锻炼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尽可能去弥补,以做到“动养形”。

从“神”的方面来说。古人受科技水平低下的限制,或许会更多杞人忧天的问题。但更多还是困扰于一身的衣食住行,如何解决温饱问题。这方面消耗了他们大量的精神。相对来说,古代长寿的人大多是有闲阶层。

而现代人则不然,物欲横流之下,每个人都受到竞争的压力,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没有节制的娱乐等问题,从精神和形体上都在发生损耗。所以,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似乎一些与世无争的人反倒更容易健康长寿。

所以,所谓养神,指的就是我们的精神与心理健康,也就是中医认为的“正气”,唯有正气内存,才能邪不可干。

至此,我们基本阐述了“德全不危”和“形与神俱”这两个名词。那么,春季养生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符合这两个原则呢?

再回去说说“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季养生,关键就在于养护好机体的阳气。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养护”,而非“补”。所谓养护好阳气,无非就是维护好阳气的运动状态和升发能力,就像自然界的植物一样,春天之后就草长莺飞,一派欣欣向荣。

我们的身体同样也要如此。春天之后,要尽可能让自己保持相对活跃的状态,避免抑郁和焦虑,这样才能有利于阳气的升散。同时在饮食上也应适当增加蛋白质、水分的补充,才能两方面养护好形与神,而根基就在于“养阳”。

此外,起居作息上要有规律,晚睡早起,同时保持心理情绪的舒畅平和,让阳气活跃而不骄躁,也就更接近阴平阳秘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