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寒又腊八,极寒天气小心2种疾病,如何降低风险?

文 / 一点健康
2021-01-20 19:18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今日大寒

大寒,

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

腊八节,

是进入腊月后的第一个节日

在近十年的数据统计中

也只有在今年,两个日子赶在了一起

巧地是,它们都和迎接春节有关

二十四节气,首尾相接,周而复始,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即为大寒。

民谚有云

小寒不如大寒寒

大寒之后天渐暖

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

也是冬天结束

春季到来的转折点

一候鸡始乳

万物沉睡了整个寒冬

终于在此刻苏醒

鸡是木畜可提前感知到春气

便开始孵小鸡

二候征鸟厉疾

大寒后五日“征鸟厉疾”

此时,鹰隼之类的征鸟

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

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

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

再五日“水泽腹坚”

此时北方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

结实且厚坚

冰深处春水生

冻到极点后就要开始走向消融

“小寒大寒,无风自寒”

大寒带来了冬天的最后一丝寒意

此时更应注意保暖养生

以防“寒”为主

饮食不宜过咸,切忌寒冷食品

进行滑雪、溜冰等运动

需充分热身,注意安全

北方有在大寒吃消寒糕的风俗

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

糯米不仅有温散风寒的功效

更是图“年年高”之意

希冀新的一年

吉祥如意,步步高升

南方的家庭则常在大寒时节

熬上一锅鲜香的鸡汤

鸡汤有抵御风寒的作用

一碗暖乎乎的鸡汤下肚

一身的寒冷也就消失殆尽

寒冬未过,仍宜早睡晚起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辛苦劳累了一整年

也该在冬日休憩,放松身心

让生物钟与自然的规律相融

温馨提示⬇️

大寒由于极寒,最容易出现两种要命的疾病:第一就是心脏疾病。大寒是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再加上情绪波动,就相当于“雪上加霜”。所以,大寒时节心脏疾病也会是一个高发局势。第二就是中风。到了一定年龄,由于本身的衰老,血管出现硬化、弹性变差,寒冷、劳累等都可能导致中风。那大寒节气如何降低风险?小编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寒养生“三个三”:

红枣(护肝):大寒为“冬三月之末”,与立春相承接。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里,大自然阴气极盛,阳气沉降到极点并准备生发。所以,这个阶段要兼顾养肝,为开春阳气生发、肝气调达打好基础。护肝的食物不少,但推荐红枣,红枣虽普通,但富含营养。

吃点酸(护血管):在大寒节气中,心肌梗塞、脑卒中的发病率均达到全年较高水平。此外,一些血管弹性较差的高血压患者,在大寒时节一天之内的血压波动往往会增大,而很多患有老慢支的病人只要稍不留神,也容易在此时节旧疾复发。这就更提示我们要在日常习惯中多加注意养护血管。适当吃橘子、苹果等酸性食物很有益处。

防肺寒(喝热粥散寒):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专家指出,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温服后上床盖被,微热而出小汗。每日早、晚各1次,连服2天。

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中医介绍,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防脚寒(做个暖足浴):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专家介绍,足浴要注意水温、时间以及按摩方法。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另外,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做完之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保证足浴效果。

此时大自然阴气渐渐衰落,阳气刚要萌生,人体脏腑仍处于寒凉状态。

因此,养生要既要滋阴,也要养阳。

大寒起居有讲究

1

早睡晚起藏阳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句话道出了冬季养生的要点。

早睡可以养人体的阳气,晚起可以养人体的阴气,使身体内的阴阳维持平衡,保证充足的睡眠,则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

在此期间,不建议大家在寒冷的早上或晚上进行户外运动。

2

保护头脚防寒气

大寒节气,天寒地冻,寒气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

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

“头为诸阳之汇,而寒从脚下起”,这两个部位保暖好了,身体才能真正暖和,少生疾病。

3

充足饮水护阴津

一般来说,长江流域从冬至开始降水减少,经过一个月之后的大寒节气正是最干燥的时期。

随着天地间水气的减少,人体内的阴液也会容易不足,而暖气和空调的使用,则会加剧这种干燥。

因此,补水尤为重要。

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应尽可能增加饮水量,最好确保在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后,都喝一杯温水。

有条件的话,可常饮梨水以滋阴生津,润燥止咳,防止天气干燥导致的口干、咽干。

还可以煮萝卜水饮用(最好是白萝卜),可以理气健脾、清热利尿,同时有促进消化之功。

4

多吃温苦停补品

大寒时节寒冷依旧,饮食还是应以防寒补肾为主,如枣、黑豆、核桃、黑芝麻、桂圆、木耳、银耳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此时人们经过了一冬天的肉类滋补,往往会产生内热,再加上体外寒冷,很容易招致外邪而感冒。

对于这种“吃”出来的感冒,我们可以稍微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也可以在炖肉时加几块萝卜,或搭配素炒萝卜丝、蒸萝卜糕等食用,可以防止冬季进补太过造成的脾胃消化不良。

最重要的是,大寒这时候就不要大补特补了,尤其是阳气偏盛、易便秘和上火的人群,更不要刻意进补,饮食也应向清淡转变。

由于大寒与立春相交接,在饮食上可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带动阳气升发,如香菜、洋葱、芥菜、白萝卜、紫苏叶、生姜、大葱、辣椒、生姜、大蒜、茴香等,但不可过食。

5

适当运动养身体

运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方式,老年人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运动时务必注意不要大汗淋漓,以免使阳气外泄。

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此时气温很低,肌肉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性降低,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另外,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较暖和时进行。

健康小技巧

1

常搓鼻

天冷后 “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不妨以寒制寒!

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错办法。

2

常揉腰

冬季正是补肾的好时候,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

具体的做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3

大寒节气穴位养生以“预防疫病”为原则,推荐养生穴位为风池穴和风府穴。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平齐。

风府穴: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后背正中一条线,往上发际线处,用大拇指中间的关节在这个边缘向上比划一横指就是1寸。

百会穴(降血压):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集会之处,与各脏腑经络相通,故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用。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失眠等,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等都有防治作用。日常保健百会穴的操作方法很多,比较最简单的是用手指,用手指揉、按压,用大拇指和中指放在百会穴上,来回的按压就可以。

期门穴(疏心解郁):大寒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这样不仅能升发阳气防风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郁闷、压抑的情绪。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中医古籍《伤寒论》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位,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可尝试用拇指的指腹按压在期门穴穴位上,旋转按揉穴位3-5分钟,按揉时穴位局部会有酸痛的感觉,先左后右或者双侧同时按揉。

太溪穴(滋润补水):太溪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大寒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

综合:廊坊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