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女儿抑郁症复发上热搜:那些患抑郁症的孩子,大多有这样的父母
前段时间,李连杰的小女儿Jada,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她在社交软件上发文,称自己曾患过严重的抑郁及焦虑,最近因为疫情隔离,抑郁症再度复发。
在刚复发的时候,她曾以为自己过不了这一关,不过好在有专业人士帮助疏导,情况已经好转。
在最后,Jada还呼吁大家,在疫情期间,要多留意身边人心理、情绪有没有出现问题。
本来Jada公开自己的病情就需要很大勇气,但在该话题下,很多网友却表示了不解:
有钱有貌的人,也会抑郁?这是在矫情吧。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抑郁症似乎只会出现在生活不如人意的成人世界,但实际上,抑郁症和年龄、贫富并没有什么关系。
前两天,一条这样的新闻就上了热搜: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
9月11日,国家卫健委指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体检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也将成为中学、高校的必修课。
抑郁症,在近几年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目前全球已有3.5亿名抑郁症患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
而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近10年来,儿童期重型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4%,青春期上升到4%-8%。
在北京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更是爆出了惊人数据:
我国目前约有 20%的少年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也就是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
然而,和庞大的患病群体相比,大众对抑郁症的认知似乎还是不够。
我之前和家长们讨论过这个问题,
在他们很多人的认知里,抑郁症是成年人的专利,孩子连抑郁是什么估计都不知道。
的确,孩子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抑郁,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会抑郁。
正如网友所说:抑郁症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自知。
去年11月17日,河北石家庄的13岁女孩乐乐(化名),就因为抑郁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乐乐上的是重点班,但因为压力太大,她的状态越来越差。
直到10月份,爸爸带她到医院的心理科检查,才被诊断出她患了重度抑郁症。
在住院一周后,父母看到她情绪好了很多,以为她已经恢复了,便办理了出院手续。
出院后的一天,乐乐突然问爸爸:
“假如我初中退学,以后还有出路吗?”
爸爸脱口而出的却是:
“现在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你初中都不上完,能有什么出路!”
她的爸爸没有想到,这是女儿的最后一次求救,而他却只在关注这会不会耽误学习。
一个月后,乐乐闭眼吞下了96粒晕车药和16粒头孢,选择了自杀。
在微博上,乐乐记录下了自己的心声,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控诉:
能不能稍微安慰我一下,我真的太难受了。
我的父母很爱我,但他们的举动也很伤害我。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感同身受,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病有多严重。
我真的很想听到一个人可以跟我说“你已经做的够好了,休息一下吧”,而不是“能一两周治好就一两周治好吧” 。
如果当初乐乐的父母能察觉她的情绪,早早带她来治疗,如果他们能够同意让她暂时休学缓解,也许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多留心孩子,因为他们的抑郁有时和成年人并不同。
克利夫兰大学医院金伯利·伯克哈特说:
“在抑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你可能会注意到更多的
易怒和失去兴趣
,而不仅仅是悲伤或沮丧。”
人民日报也曾总结出儿童抑郁症的信号。
如果你的孩子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有以上症状,请及时带他去诊断一下吧。
同时,人民日报还指出,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包括个人机体素质与外界不良刺激。
而对孩子来说,最常见的外界不良刺激就是来源于父母。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有多少抑郁症是父母导致的?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是:每次的对话,都是加重抑郁情绪的原因。
就像乐乐一样,她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但和父母的每一次对话,得到的都是“你要好好学习”。
我们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却不知这有时候也会成为压倒孩子的稻草。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的妈妈就一心扑在了女儿身上。
她要求女儿一定要考到700分,上清华北大,还禁止了一切和高考无关的活动。
她包办了女儿的一切,掌控了女儿的一切,却不知这种爱只会让女儿压抑窒息。
后来,英子连续失眠一个多月,患上了中度抑郁,甚至一度想要跳桥自杀。
父母是爱孩子的,这毋庸置疑。
但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却不是一门简单的功课。
孩子也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心大”,有时甚至脆弱到一句话就足以摧毁。
所以,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不妨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听到后会有什么感受。
千万不要再让你的话,成为孩子抑郁的原因了。
另外,如果孩子真的有抑郁的倾向,请记住这不是矫情,不是借口,他最需要的不是你的控诉,而是爱。
教育学家史宾塞曾说过:
“对孩子的一次喝彩,胜过百次训斥。喝彩和鼓励,可以让自卑的孩子走出泥沼。”
教育孩子,也从来没有那么复杂,给予他无条件的信任和鼓励,就是创造奇迹最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