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的一线药物有哪些?要终身服用吗
抗焦虑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减轻焦虑、紧张、恐惧,并可稳定情绪,兼有镇静催眠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焦虑药物主要有3类,分别是苯二氮䓬类,代表药物有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艾司唑仑、地西泮、氯硝西泮、奥沙西泮等,丁螺环酮类,代表药物有丁螺环酮、坦度螺酮,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帕罗西汀、西酞普兰、氟西汀、氟伏沙明等。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首选抗焦虑药,主要通过激动中枢神经系统苯二氮䓬受体,选择性地抑制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和杏仁核神经元电活动的发放和传播,起抗焦虑作用,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丁螺环酮类属于新型非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主要通过与海马和杏仁核中的5-HT1A受体结合,激动海马锥体细胞突触后5-HT1A受体和中缝核突触前5-HT1A受体,起抗焦虑作用,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有效的抗抑郁药,对焦虑症也有良好的效果,主要通过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增加突出间隙5-羟色胺浓度,从而增强中枢5-羟色胺能神经功能,发挥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适用于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性障碍。
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整个病程中症状是波动性的,需要长期治疗。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急性焦虑反应,疗程通常限制在2-6周。丁螺环酮比苯二氮䓬类药物更有效,但是丁螺环酮的抗焦虑作用是逐渐起效的,比苯二氮䓬类药物起效慢。虽然在开始治疗的7~10日即可见到丁螺环酮起效,但要3~4周时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如果丁螺环酮有效,应该持续服用,而不应仅在焦虑时服用。抗抑郁药物持续治疗6个月以上可显著减少焦虑障碍的复发。目前仍没有对药物治疗焦虑障碍的疗程达成共识,推荐有效药物治疗在产生效应后至少再使用6~12个月。
抑郁症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尽快消除临床症状,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和愉悦感,恢复社交能力;预防复发。目前临床上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常见药物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等,主要通过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增加突触间隙5-羟色胺浓度,发挥抗抑郁作用,适用于抑郁症、强迫症和焦虑症。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常见药物包括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对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双重作用,适用于抑郁症和焦虑症。去甲肾上腺素能及特异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药物为米氮平,主要通过增强5-羟色胺能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传递而发挥抗抑郁作用,适用于抑郁症的发作。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主要药物为曲唑酮,主要通过选择性地抑制5-羟色胺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作用,适用于抑郁症和焦虑症。
抑郁症为高复发疾病,目前提倡全程治疗,可分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3个阶段。急性期治疗以控制症状,尽量达到临床痊愈为目标,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通常在2-4周,一般4-6周方可显效;巩固期治疗以预防临床症状复燃为目标,至少应持续4-6个月;维持期治疗以预防症状复发为目标,至少要持续3-4个月。如果复发2次以上,尤其是青少年、病情严重、伴有精神症状、自杀倾向、有家族史的患者,维持治疗至少要持续2-3年,如果复发多次,建议长期维持治疗。
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主要分为2大类,第一代抗精神病药(典型抗精神病药)主要包括: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硫利哒嗪等)、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五氟利多等)、硫杂蒽类(如氯普噻吨)、苯甲酰胺类(如舒必利)等,这类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有效,但部分患者仍不能有效缓解,对阴性症状一般疗效不佳,甚至可引起阴性症状,不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第二代抗精神病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常用药物有利培酮、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这类药物对多巴胺和5-羟色胺受体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对中脑边缘系统的作用比对纹状体系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一定疗效,较少影响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
精神分裂症病程冗长,治疗疗程应充足,急性期治疗至病情缓解后,应有相当时间巩固治疗,然后适当减少剂量作较长时间维持治疗,一般不少于2-5年,以防疾病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