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故事」医生李筠:从医三十一年,收获一众铁杆粉丝患者

文 / 健康睡眠倡导
2021-11-09 09:19

一袭白衣,利落的马尾,讲起话来简洁凝练,走起路来步履生风。她便是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筠。

预约的采访因为繁忙的工作几次中断.....只好跟随她的脚步在医生办公室和走廊与病房间奔波,直到11月8日下午近四点才正式开始。

“不管多忙,我都会挤出时间用于学习”

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李筠深知医学之路漫漫,需要上下求与索,才能成为患者心中期望的自己。

“不管多忙,我都会挤出时间用于学习。只要一头扎进学习中,我就感觉很快乐、很享受。”说起学习,李筠的眼中放光,一脸悦色。“曾经和我家孩子探讨过这个话题。她说,只要你感觉快乐,又何惧年龄,想学就学呗。”提及孩子的理解,李筠颇感欣慰。

想学就学的李筠,就是凭借对医学知识的渴求和坚持不懈的探索,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成为陕西省保健学会、老年学会的委员和陕西省保健学会眩晕专业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宝鸡市卒中学会会员,宝鸡市老年医学会会员,宝鸡市医学会神经分会会员。先后获得宝鸡市最佳医生、医院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患者舍近求远来找她看病

“靳师傅,年纪大了,性格要平和一点, 和你相处的人才会觉得舒服,你自己也不累。”与其他患者的查房相比,李筠更像是为靳师傅做心理疏导,每次都长达二十多分钟。

“我公公是摔跤后住院的。他人很要强,不愿儿女服侍,冲我大发脾气,无法沟通。”说起老人的这次住院经过,一直陪在老人身侧的儿媳妇感触最深。“没办法了,我才委托李大夫帮我做我公公的思想工作的。”

“李主任,你看一下我爸吧!”八旬老人王师傅的家属看到李筠后着急的说道。跟随李筠走进病房,才得知由于老人乱动针头渗漏了几次。拉住老人的手看了又看,李筠开始比划起来。“王师傅,等会重新扎上针后,把您的手用纸盒固定一下,好不好?”

“好!”老人答应得十分爽快。“我爸是李主任的忠实粉丝,每次都要从杨凌舍近求远来找李主任看病。”家属在一旁说道。

“来,闭上眼睛,伸舌头。”57岁的田师傅是李筠因为主诉中的“地震感”和报告中的“低密度”而被她敏锐捕捉,并进行相关复查时发现的桥脑梗死患者。

“向这个方向看,有虚影没有?”76岁的王师傅则是李筠会诊时发现的、一位难以甄别的脑干梗死影响到滑车神经的患者。

推己及人,感同身受。李筠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让人感觉既贴心又舒服,这与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经历密切相关。“我公公说,他现在只听李大夫的话。”察言观色,精准判断,这是李筠能敏锐捕捉患者异常的原因,得益于她对专科知识的钻研与深耕。将两者结合,或许,这才是李筠能收获一众铁杆粉丝患者的最大“秘密”。

尽心尽力传帮带 甘为人梯

“我的成长离不开科主任李筠的悉心教导。”神经内一科青年医生薛金念感激的说道。

“我不怕被超越,只希望能尽快为科室培育出新人,毕竟他们才是科室未来发展的希望。”李筠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兴趣是调动积极性的最好老师。李筠的教学中融理念与操作于一体,兼有趣味性与探索性,引发学习者极大的兴趣。“经常我们把患者的检查报告放到一边,先让低年资医师查体,然后说出查到的阳性体征和他们的判断;接着我再查一遍体,然后说出我查到的阳性体征和判断。最后我们再揭谜底看检查报告,来印证谁的判断是对的。”循循善诱中,薛金念迅速成长,但李筠为了夯实他的专业基础,又多陪伴了他两个月的时间,让他进一步学会了专科病历的规范书写方式,急、难、危、重病人的处理原则和同质化的治疗准则。

为了培养青年医师对专科知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李筠经常把以前的病历翻出来,要求青年医生做成PPT进行相关诊疗过程的汇报,共同分析当初的诊疗是否经得起推敲,在不断深挖中获益提升。

传、帮、带,在这种反复推敲中不断上升高度,带动整个团队快速发展,半年的时间,不仅收获颇多赞誉,更有了自己稳定的粉丝团。高峰期时,住院患者每月累计达110多名,平均每月收治90多名患者。繁复的工作,让这个团队在高速运转中更加精诚团结,迸发出十足的活力。

三十一年来从住院医到现今的副主任医师,日复一日面对患者的来与往,每当看到一个个患者康复的身影时,李筠说她内心油然升起一种常人无法体会的欣慰与自豪,在医生这个岗位上她无怨无悔。华商报记者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