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静观应用发展论坛会议记录——Day 5
第二届中国静观应用发展论坛
8月21日日程
论坛正在进行……
第二届中国静观应用发展论坛的第二部分——翻译转播亚太静观大会,在8月21日如约而至。今天大会的主题涵盖了静观科普工作的思考、以及静观在医疗健康、企业、自我关怀等领域;国内外的7位专家学者分享了静观在学术中的科研成果,总结了静观在实践中的经验,以及发展模式的探索。
+
日程概括
8月22日,第二届中国静观应用发展论坛的第二部分——亚太静观大会的翻译转播继续。会议有超过7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分享者。横跨59个国家,包括来自伊朗,伊拉克,南非等国家的代表。会议通过互联网到达世界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来分享包括新加坡当地专家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人员分享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还有不同的方法和实践。帮助改变我们的思想,让我们的心连接得更好。
早上的专题报告和会中工作坊由乔拉拉老师来主持。
乔拉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英国牛津大学正念中心正念认知疗法(MBCT)认证师资一二阶,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会员
第一场 专题报告
如何架起静观科普与科研间的交流桥梁?
——静观科普的思考
讲者:孙玉静——空军军医大学(原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
用科学的视角看待静观这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方法,从1982年卡巴金的慢性病的科研开始,自2000年以后静观的科研文章开始增多。免疫与脑电图的研究发现,通过静观的练习脑波成像的转移向积极的角度开始,自2010年哈佛医学院的科学杂志发表静观对大脑灰质的影响。
近年的科研发现,静观练习对大脑边缘系统功能的提升,静观可以大脑神经再塑终身进行。
2020年,静观相关的文章搜索达到800余篇,是癌症的1/100。因此,对静观的科研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静观科研的局限和挑战,MBP就是关于自我的科学探索。静观的态度和科学研究态度是相通的,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将在变化中不断更新。
第二场 会中工作坊
关系中的静观:觉察、爱与勇气
讲者:Jonathan. W. Kanter——华盛顿大学教授
翻译:周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帕拉阿图大学(Palo Alto University) 心理咨询硕士,清华大学传播学硕士
在过去的十年里这个模型在教授工作坊,我们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建立和经营亲近的关系。亲近的关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幸福、生命意义和长寿是至关重要的。
在所有人际关系里发现,人际互动像舞蹈一样不断的在发生着。一个人表达,一个人回应,爱作为回应方,也可以换成共情、关注、关心。
在咨询中,从静观练习开始,双人相互练习体现勇气与爱的行为。有时在完成练习后,互动中那种平静不见了。我们的工作就在互动的时间帮助大家共同练习静观。静观帮助他们采取符合自身价值的行动,在关系中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
在对学员的观察中,我们会使用觉察这个词。
在静观练习中,对于带着勇气去分享的人的练习是对自己的觉察;对处于爱的回应的角色的人,练习的是对他人的觉察,培养共情的能力。
练习1:眼神接触。工作坊中老师与大家做了“眼神接触”练习的演示。我们每天有十几次与他人眼神接触,但通常我们是不会带着觉察。
练习2:暴露。从自我觉察和慈心练习开始。“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即在练习中做为爱的回应的一方,当发现对方暴露脆弱的时候,留意并给予慈心。
练习3:接纳与联结。“一方给予勇气的表达,一方给予爱的回应”,练习中最难的一步就是对回应的回应。我们通常在接收爱的礼物时不太会有觉察,或者不会暴露脆弱。比如当他人说“你看起来很累”时,我们通常会说“没事,没事”。练习“让爱走进来”:回忆近期发生的他人对你友善的情景。
+
下面是翻译转播亚太会议内容
亚太大会翻译组成员
王青青——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大陆首批完成英国牛津大学静观(正念)认知疗法(MBCT)一至四阶师资培训导师、静观(正念)认知生活(MBCT-L)导师
周玥——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帕拉阿图大学(Palo Alto University) 心理咨询硕士,清华大学传播学硕士
陈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舞动 治疗师企业教练,中国生命关怀协会静观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皎羽(Joy)——新加坡心理学会注册临床心理师,现就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疗系统从事临床心理和正念培训工作,新加坡国立大学心理学荣誉学位,澳洲詹姆斯库克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
孟佳——临床医学麻醉方向的精神科斜杠医学生
第三场 专题报告
在我们工作中找到乐趣
讲者:Dr Chua Hong Choon——精神健康研究所的首席执行官
翻译:王青青、陈欣
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开始以线上的形式工作。当我们在家工作时,我们的工作看起来更隐性。为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在组织中的角色清晰、看到自己对工作的贡献,以及相信自己是重要的。
什么是工作的乐趣?
有九个特质可以帮助我们如何找到工作中幸福感:
1、身心的安全感
2、意义和目的
3、选择与自主性
4、认可与回报
5、参与性管理
6、同事情谊与团队合作
7、每天的进步
8、幸福感
9、实时的反馈
帮助人找到工作的乐趣有四个步骤:
第一步 交流与聆听
第二步 找到问题(不同点)
第三步 开始改进
第四步 跟进
第四场 专题报告
静观对强迫性行为的管理作用
讲者:Dr Rebecca Segrave——蒙纳士大学临床神经科学家
翻译:周玥、孟佳
冲动行为,强迫行为,习惯形成,恐惧敏感性,奖励敏感性。所有这些都是推动和拉动强迫行为的杠杆。
在十多年里,我们对神经可塑性的理解有了巨大的增长。这就是大脑改变的能力,而且这种改变是终生持续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静观冥想等生活技巧来促进大脑的改变。为了试图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帮助人们做出积极的大脑变化和积极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大脑公园就此建立。大脑诊所希望在诊所和社区之间架起桥梁,利用这些知识使心理健康对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并控制强迫性问题。
克服强迫的研究探讨了强迫性行为的起因,减缓办法,以及我们的干预:如何针对这些潜在的驱动因素?此外,大脑公园的项目对新兴的强迫性行为,如网瘾等。此外,他们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在冥想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持续注意力,思考,并重新定位我们的注意力的阶段。反应抑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技能,它能让我们抑制那些不恰当的和过度的冲动,比如上网,看手机等。它们会干扰我们完成任务和工作的目标。相关的科研还在继续,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这些研究的结果和大脑花园更广泛的工作,请随时关注我们的不同在线平台。
第五场 专题报告
静观在疼痛管理中的作用
讲者:Dr. Fadel Zeudan——美国洛杉矶大学圣迭戈分校静观中心执行主任
翻译:王青青、孟佳
中国疾控中心使用非药物疗法冶疗疼痛,浓缩一整年的疼痛心理学课程。实验通过环跳反应,来观测疼痛的心理感受以及人对疼痛的主观反应的量化。
实验观察大脑对某种刺激是否敏感,发现对疼痛的心理感受与大脑的激活是一致的。
在我们处于休息时,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会被激活,比如走神。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说明心越游荡,我们越不快乐。静观是如何在疼痛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呢?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来培养注意力的稳定性,来锻炼处理疼痛的能力,改变对疼痛的反应方式。静观镇痛的效果会通过练习来不断的增加疼痛缓解。
现代的社会需要更加快速且有效的方法,在过去20年内,为期4天,每天20分钟的方式。
静观修习降低了呼吸的频率本身就具有镇痛作用。
Sham Meditation,为实验专门设计了“假冒静观”。“假冒静观”的实验发现,两组人都通过练习增加了心率变异性,假冒静观组与副交感的反应无关。静观组比所有实验组更有效。
在静观练习中,各脑区的反应呈现。
初级感知皮层中可以看到,静观降低大脑对于疼痛感知的输入,以及对丘脑激活影响,静观通过关上的这扇伤害信息的处理之门,并由此来降低对疼痛的感知。
功能联通性研究,发现觉察越高,感受的疼痛更少。
第六场 专题报告
静观与感觉:最近的心理学成功及其对静观实践的影响
讲者:Prof Mark Williams——牛津大学静观认知治疗联合创始人、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名誉教授
翻译:王青青,陈皎羽(Joy)
静观体验的感受基调让我们了解心智模式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解开我们深层反应模式的方式之一。新的心理学发现,我们对不愉悦事件的感受是来自于条件反射性的学习。如何接近感受基调,传统上呼吸作为回到当下的锚定点,对于呼吸有困难的人,可以是身体感受、行走等。还有一个处理走神的方法,通常把走神的心思当做敌人。尝试把走神当做一个练习点,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归零,可以看到心是如何工作的,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去中心化,并与其建立一种友善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静观练习找到自己的锚定点。
我们的自我评断像深入骨髓一样,我们可从对身体的感受开始,去觉察对愉悦与不愉悦感觉的感受,并且允许他的存在。默认模式会让我们转换到困难的一面,大脑会更习惯去解决问题。
当我们感受到疲倦时会发生什么,动力会受到抑制,大脑让我们去更专注的完成项目。当项目结束以后,因为彻底的压抑,导致兴趣的丧失。这种日常出现的情况,当我们去处理一件事情就去压抑另一件事情,比如拖延症,想到需要做的事情,因为某些原因被被拖延了,变成被推开的事情,推开的时长越少,这种不愉悦感会越来越增加。
Mark老师通过练习带领大家探索了带上“有色眼镜”的感受基调,把感受基调和反映纳入到我们的心智模式,分解感受基调,以开放的态度去拓展练习,把自己从过去的反应中解脱出来。
第七场 专题报告
静观对焦虑管理及习惯改变
讲者:Asst Pro Judson Brewer——布朗大学静观中心研究与创新主任、布朗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
翻译:王青青,陈皎羽(Joy)
当我们不安生气孤单时,成瘾的行为容易出现。
强化学习机制,基于学习的奖励机制,用吸烟或进食举例,我们在开心或不开心时都会选择进食或吸烟,这是一个正/负强化的过程。
强制学习机制的模型分为三个部分,触发点、行为、奖励
比如食品广告会利用这种机制把食物质设计的非常诱人,从而让人上瘾。
静观让我们去留意,与当下的体验同在,比如戒烟,一个人要戒烟成功, 需要5-6次,我们会患者他绘制出吸烟的回路,静观戒烟是黄金戒烟治疗标准的5倍。为此布朗静观中心,开发了关于戒烟、进食障碍以及焦虑相关APP来帮助需要它的人。理解焦虑是什么、强制学习机制是什么,静观的练习,以及线上社区的支持。
“现在就吃”的应用软件,通过APP把渴望和饮食分开,通过练习将与渴望相关的饮食降低了48%。对广泛焦虑患者,在基线有中重度的患者,通过1个月的练习以后焦虑降低了67%,而抗焦虑药物的有效性是5.2,而静观练习是6.5。从情绪的角度,担心少了焦虑也随之减少。
美国NIH关于睡眠,2个月观测发现,焦虑分数降低到了46%,影响睡眠的担忧干预。
四个指标可以预测治疗的结果:五因素量表、焦虑量表、担忧量表、内感觉知问卷。
如何改变旧习惯:
第一步,觉知习惯的回路
第二步,探索行为带来的结果
第三步,帮助摆脱这些回路
佛教的相关的部分称为“缘起”,当我们用好奇来代替那些习惯行为,得到持续的缓解,从而形成新的回路。比如,当我们下次看到蛋糕时,可以去带着好奇的觉知去看看渴望和发生了什么。
我们清醒时50%会陷入“白日梦”,即默认神经网络。当担扰、赌博时后扣带回和前额叶会被激活;有经验静观者,他们的后扣带回和前额叶会反应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