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到底正不正常?

文 / 健康导报滴滴
2021-05-15 18:15

大家好,我是徐泽旭,一名心理咨询师。
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大家对各种心理学名词渐渐熟悉,不少小伙伴会特别好奇以下这些问题:
我是不是正常的?
你看看我哪里不正常呢?
我这样算不算XX症?
(这里的XX症,可以是焦虑、抑郁、强迫等等各种“可怕”的名称)

当你看到这些问题会不会心头一紧,赶紧想想自己有没有问题?我的一位来访者小芝(化名)就有类似的担忧。
生了孩子后,她的情绪很不稳定,有时候很暴躁,有时候很压抑,感觉也没有精力好好的去对待孩子。
小芝觉得伴侣总帮倒忙,公公婆婆在家里她也觉得净是添乱,于是她就很想离婚。可小芝一提离婚,丈夫死活不答应,只是说小芝是产后抑郁,这让小芝很苦恼,于是就约了个心理咨询来确认。
小芝:老师,我真的是产后抑郁吗?

我:听了你的事,我想你心里可能有很多委屈,我也能感受到你很在意自己是否属于产后抑郁,但我想先问问你,我回复“你是产后抑郁”或者“你不是产后抑郁”,对你来说有什么差别呢?
小芝:当然有差别,如果我是产后抑郁,那就是我的问题,我就得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这么来说吧,不论你是不是产后抑郁,只要伴侣间有冲突,你的伴侣必然是占有一部分责任的,就算你是产后抑郁,也不会是你自己的问题。
小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长出了一口气,显然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很久。
小芝十分在乎自己是不是产后抑郁,而这个担忧的背后其实是“我是否有必要对自己进行攻击”,“我是好的还是坏的”。
而情绪上,小芝被丈夫称作“产后抑郁”时,内心必然翻涌着受伤与愤怒,之后可能会产生深深地困惑和自责。

在我看来,给人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并不是直接予人支持或帮助。比如:
你咋这么不爱运动,是不是抑郁了?
你这不是懒哦,是拖延症。
你的焦虑症好了,就不会紧张了。
仔细的感受一下这些句子,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这些话是别人对我说的,我会感到心慌和受伤,会很想辩解自己不是那样的……
悦动力海外专家Jeffery·patton博士曾说:“知识不是智慧,这个教育过程可以成为改变的路障,可以成为逃避生活的工具,也可以成为让我陷入无法实现的生活的武器。”(Knowledge is not wisdom, and this educational process can be a roadblock to change, a tool to avoid life, or a weapon to keep me trapped in an unfulfilled life.)
我在自己的咨询经验中,会尽量避免让来访者觉得自己“有病”,毕竟心理工作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让来访者觉得安全和稳定,同时这种安全和稳定会支持来访者探索内在更深的伤痛。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小漫(化名)在走出情绪低潮之后,曾跟我有过这样的对话:
小漫:我一直以为我是抑郁症,我记得最初来找你的时候,我强调了好几次,我说‘我是抑郁症’,不过那时候你都没什么反应,我当时还挺生气的……
我:嗯,其实我有听到,我也能理解你的生气,不过,在我看来抑郁症并不是问题,是什么让你陷入抑郁的状态会更重要,比如你目前职场的困扰,还有你跟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相比之下,给自己贴上“抑郁症”的标签会加重你的心理负担,而不是真的帮助你。

小漫:对对对,我后来也意识到了,我自己前后做了好多次抑郁量表,有测出一次中度抑郁,我差点吓死了……那一阵子,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总觉得自己有问题……后面心情好一些了,就忽然意识到,干嘛非要把自己定义成抑郁症呢!
据我了解小漫生活近况并没有太多变化,理性来看,看到“不好”的测试结果后的心理波动,很可能就是源自于“中度抑郁症”这个标签……
所以我建议,不要轻易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同时,在感觉真的不好的时候,带着疑问求助专业人士吧。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