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心理学冷知识又增加了(2021年1月)

文 / 好心情精神心理
2021-02-02 18:46

大家好!好心情为大家整理了5项有趣的心理学最新研究,为您消除工作疲惫,增加乐趣与知识。

它们分别是:

  1. 提升浪漫能力,改善亲密关系
  2. 耳鸣症状严重影响认知
  3. 狗的学习速度也很快
  4. 迷幻药或将应用于精神障碍治疗
  5. 同性恋和异性恋对爱抚的反应并不相同

一、提升浪漫能力,改善亲密关系

如何维持一段亲密关系,是许多年轻人的烦恼,而周围也有许多同学、同事能够把亲密关系维持得非常好,这是因为他们拥有一种“超能力”——更好的寻求和提供情感支持的直觉

这种“超能力”是我们在出生后的头几年,通过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互动而形成依恋风格。如果妈妈能够及时回应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更愿意去信任他人,寻求情感支持,并在他人有情感需求时,如情绪低落需要安慰、有好消息想与好友分享,提供支持。而如果妈妈对婴儿的需求不作出反应,那婴儿将形成不安全型依赖,长大后倾向于不信任他人,当需要他人情感支持时要么过分苛刻,要么孤独退缩,而且也不懂得如何给他人提供适当的情感支持。

改变依恋风格相当困难,但研究者发现可以用有意识的浪漫能力取代无意识的依恋风格,改善我们的亲密关系

浪漫能力是指:有意识地意识到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并通过有效行动回应对方需求。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应该积极寻求、乐于提供情感支持。具体做到:

  • 相敬如宾,主动寻求支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就算是最亲密的两个人也不一样,应尊重对方需求,支持而不否定,并帮对方满足需求。且感情是双向的,我们要主动向对方寻求情感支持或分享开心事,这既满足自身情感需要,又拉近双方的距离。
  • 照顾对方情绪,表达自我感受。信息不平衡是矛盾发生的重要原因,为解决矛盾,我们应该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对方了解到我们也有委屈,同时还要照顾到对方的情绪,提出有利双方的解决方案,咨询对方同意。
  • 积极回应,安慰对方感情或身体。亲密关系中,对方在我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们发出的需求得不到对方回应,我们会感觉到距离感,甚至损害双方的关系。换位思考,我们应积极回应对方需求,给予情感和身体上的安慰。

最后研究还指出,只要有意识觉察亲密关系中双方的情感需求,并尽自己所能去满足双方需要,即使是不安全型依恋风格,也能拥有美满、长久的亲密关系。


二、耳鸣症状严重影响认知

耳鸣是指在外界环境没有发出声音却听见声音的一种状况,声音常以铃响声、轻敲声、轻撕声或低吼声的形式出现,偶现模糊的人声和音乐声。这是一种“令人极不开心的”疾病,患有该病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低落、对好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等,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耳鸣不仅影响情绪,还影响患者的认知。欧洲心理学家对146名耳鸣患者测试发现,耳鸣症状虽然不影响患者对信息的处理速度,但损害了其对以往单词(知识)的识记,以及降低了患者执行任务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耳鸣患者对外界输入新信息的处理速度没有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但对于自身之前识记的一些常识,比如某个汉字应该怎么写,可能会出现错误记忆;对学习、工作中要处理的简单任务,结果会比健康人群差,比如被安排抄写一份文字,其错误率会显著大于健康人群。

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没有给出耳鸣治疗建议。但好心情这儿还是要提醒大家,如果您是耳鸣患者,请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式,及时改善症状,减少耳鸣对认知的不良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如果您周围有耳鸣患者,请给予他们理解,他们容易忘记一些常识或者执行任务的结果令人不满意,这些都可能是症状造成的,而非他们的主观意愿,给予理解、尊重,并帮助他及时就医,治疗耳鸣。


三、狗的学习速度也很快

狗是许多人喜欢养的宠物,它们陪伴着我们生活,给我们带来欢乐,甚至还为我们排忧解难,是我们的精神寄托,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或许少有人知道,狗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它们能够短时间内习得数件新物品的名称。心理学家通过对挪威的4岁母边境牧羊犬Whiskey和巴西的9岁母约克夏犬Vicky Nina 进行系统测试得出了该结论。

心理学家和狗主人配合,狗主人先向狗介绍了2个它从未见过的新玩具,并分别给新玩具起了个狗从未听过的名字,且只说一次,并在命名时与狗玩耍。2分钟后,心理学家将2个新玩具放在主人和狗都看不见的地方,主人下令让狗去拿回某玩具,结果发现,狗已经可以准确地拿回主人想要的玩具(Whiskey:24项中有17项正确,占70.84%;Vicky Nina:20项中有15项正确,占75%)。这说明仅仅说过一次,狗就能够记住物品的名字。

为了测验狗对新事物名称的记忆能保持多久,心理学家重复了以上的实验(重复实验时采取的玩具均为新玩具,且名称也均为狗未听过的名字)。结果发现,10分钟后让狗去拿回主人指定的某玩具,狗也能有超过一半的正确率(Whiskey:20项中成功11项,55%;Vicky Nina:16项中成功9项,56.25%)。在1小时后才让狗去执行任务的实验中,两只狗均只有一半的正确率(Whiskey:8项中成功4项,50%;Vicky Nina:4项中成功2项,50%)。也就是说,狗对新事物的名字的记忆至少能持续2分钟,在保留10分钟和1小时后趋于减弱。这表明尽管记忆整合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对于非人类物种(例如:狗)来说,快速地识记新物体名称是可能的

而且,心理学家在实验中还发现,狗在互动环境下识记新事物,记忆效果会好于让狗自己在一堆熟悉的玩具中寻找新玩具来得好。所以如果我们想让宠物狗们快速学习到一个新事物,我们应该在同它娱乐时告诉它,这样会让我们的狗记忆更加深刻。


四、迷幻药或将应用于精神障碍治疗

迷幻药物是一种能够改变认知和知觉的精神药品,是一类致幻剂,我们所熟知的摇头丸、赛洛西宾都属于迷幻药。

其实迷幻药治疗精神疾病的想法已经存在数十年,但由于与主流文化不符等因素不被推崇。近年来,支持这种想法的投资者和科学家越来越多,迷幻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势头急剧增强。许多研究发现,迷幻药物辅助心理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精神障碍,包括PTSD、重度抑郁症、饮酒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等;尤其是对重度抑郁症的研究发现,服用费洛西宾的患者,有71%在四周后症状减轻50%以上,一半的患者已经进入缓解状态,且后续追踪发现,该疗法治疗效果具有持久性。

但该方法确实还不能被广泛推广使用。原因有三:1.研究证据不强。以往研究多是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的研究较少,且在人类身上研究困难,比如使用迷幻药物进行治疗需要在高度限制和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患者往往还接受其他良好训练,这使得结果解释变得困难;同时迷幻药物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反应,而安慰剂不会,对照实验也难以进行。2.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虽然有许多研究指出迷幻药物能够有效治疗精神障碍,但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有些患者在服用迷幻药物后会引起持久的精神疾病反应,有的即使有效果,但复发率也极高,或者说从没有真正治好过。3.社会文化不允许。毒品对世界人民的危害不言而喻,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近代以来饱受毒品侵害的中国,绝不可能允许毒品自由传播,即使是被认为开放的美国也是如此,FDA也曾因为迷幻药物的娱乐性传播而限制该类研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该类方法越来越受重视,许多科学家正在努力地将这些有效测试和临床研究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法;一些国家也规定“必须在严格调查的条件下批准它们”,是批准而不是禁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迷幻药物一定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治疗精神疾病。


五、同性恋和异性恋对爱抚的反应并不相同

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之为同性恋者。从定义上看,同性恋与异性恋最大的区别是性取向不同,而当两者的身体禁忌区域被相同或者不同性别的人触摸时,会有哪些不同的感受呢?

由于科学研究必须考虑道德、心理和社会等因素,不是浪漫伴侣的人实际上无法接触到包括禁忌区在内的各种身体区域,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有限,人们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也较少。

本研究的心理学家采取一种巧妙的方式,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以往有大量研究发现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IVR)的虚拟刺激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和生理反应与真实刺激差异不大。该研究就是采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IVR),让被试穿上IVR设备,躺在沙滩椅上,即可看到虚拟身体,进行实验。之后会出现与被试性别相同和不同的两位虚拟人物,对被试虚拟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抚摸,包括禁忌区域(如生殖器、胸部、大腿内侧),了解被试的情绪反应。

结果发现,①男异性恋对于来自男性的触摸会感到不安和焦虑,更喜欢得到女性的触摸;②男同性恋对于来自男性或女性的触摸,情绪反应都相同。③女异性恋对于来自男性或女性的触摸,情绪反应都相同;④女同性恋在禁忌区域则更喜欢女性的触摸。

学者指出,这样的结果也解释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相比男性,女性与周围人的触摸频率更高,而且更易被男性和女性接受。但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晰,还需日后进一步研究。

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更加包容,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取向,都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状态,我们应该相互尊敬,唯有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幸福多彩!

参考文献:

Zhou, J., Bhatia, V., Luginbuehl, T., & Davila, J. (2020).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omantic competence and couple support behaviors in emerging adult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 10.1177/0265407520980533.

Neff, P., Simões, J., Psatha, S. et al. The impact of tinnitus distress on cognition. Sci Rep 11, 2243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81728-0.

Fugazza, C., Andics, A., Magyari, L. et al. Rapid learning of object names in dogs. Sci Rep 11, 2222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81699-2.

How ecstasy and psilocybin are shaking up psychiatry Nature 589, 506-509 (2021)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1-00187-9.

Fusaro, M., Lisi, M.P., Tieri, G. et al. Heterosexual, gay, and lesbian people’s reactivity to virtual caresses on their embodied avatars’ taboo zones. Sci Rep 11, 2221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1-8116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