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满足这三个条件,好人瞬间可以变成坏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关于人性,历来争论不休。
有认为人性天生为恶,提出性恶论,代表人物为荀子、韩非子。性恶论派提倡严刑峻法以惩治和防范人性中的恶。
有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提出性善论,代表人物为孟子。孟子认为人性中善的成分更多,提倡以德治国。
亚圣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任何人来到这个世上,都纯净无暇,如白玉或白纸,还没有沾染尘俗的渣滓,不懂人世间的谄媚、官场的虚伪以及其他一切恶劣污秽的行径、恶行,还保留着人最原始的善性。
而他之所以不作恶,是因为他还没有接触到世间的恶,不知“恶”为何物。
而随着慢慢长大,他渐渐进入到了社会,接触到了一些思想和行为上都非常恶劣的人,开始染上一些恶俗,此时,他的性格里,才逐渐产生了“恶”。
与孟子的看法刚好相反,另一学派的荀子认为,人天性就是恶劣的。
人作为动物的一类,其蒙昧兽性的一面天生具足,不好的劣性根一开始就根植在人们心中,可以说恶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
而此后人成长过程中人们开始受到教育,开始懂得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之后人才有了是非观念,然后才开始主动或被动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朝着“善”的方向去发展。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荀子的“性恶论”,因为符合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
假设孟子的“性善论”成立,每个人天性都是善的,那么人后天的那些恶从哪里学来的呢?
实际上人类天性的善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塑造。
什么情况下一个性善的人会变成一个性恶的人呢?而又是什么情况下恶人变会好人的呢?
心理学家说过,只要满足一些条件,哪怕是好人也能随时转变为坏人。
同样道理,条件具足,坏人也会变为好人。
一、 遭遇不公平时,好人最容易变坏
常言道:“物不平,则鸣。”此言出自唐朝韩愈在《送孟东野序》:“物有不平则鸣,胸有郁气当出却难舒。”
此句的创作背景是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才华横溢,但是官运一直不济,到50岁才做了一个溧阳县尉,因而孟东野经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
韩愈对他也十分同情,在孟东野即将赴任时写了这篇《送孟东野序》赠别: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孟东野最终有没有变成恶人,历史并没有告诉我们。然而人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呼声,却是每一个人的人性本能。
生活中有些好人、善良之辈遭遇不公平之后,不仅发出了反抗的呼声,有的行为更甚“屠龙少年终成恶龙”。
性格善良的人底线往往比较低,受伤黑化后也就变得更为恐怖。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呆子伊凡》讲的就是好人受到不公变成坏人的故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种不平则鸣由好变坏的事情也经常在发生。
比如坐车坐地铁,规规矩矩排队的人从来都没有座儿,倒是一些胡乱插队乱挤一气的人占尽天时地利。
再比如老实考试的学生被考试制度蒙蔽没上成大学,倒是搞关系的人四处钻营,挤掉了他人的学位自己顺利上了学。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定律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意思是当一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后,人们为了保值,干脆倾向于将那些足值的货币——“良币”收藏起来。结果市场上的良币被驱逐了出去,流通的就只有劣币。
同样道理,社会上普遍有这种现象,那就是: “性恶之人”驱赶“良善之人”。
具体来说就是社会中一小撮人投机倒把谋取了好处,其他坚持原则的人却备受排挤,到了最后大多数人也倾向于像那一小撮人一样,不再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也就是我们说过的,当人感到不公平时,最初会产生情感上的愤怒。紧接着发现,自己不得不跟在那一小撮人后面,才能保证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安全时,大家也就只好紧随其后,不知不觉变坏了。
正如那句“雪崩发生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所以,一个好人是怎样或什么时候变成坏人的呢?
——就从他感到不公平的那时候起。
一个有才华有坚守的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寻常大众的呢?
——就从他看透世间百态的时候起。
二、行为无所约束随心所欲时,最容易变坏
被称为“行为艺术之母”的玛瑞娜·阿布拉莫维克,曾经做过一次行为实验。这次实验的结果,让全社会都深刻反省人性。
她给自己注射了麻痹药物,还“贴心”地准备了口红、马克笔、刑具和刀、绳、手枪等可能会用到的东西——她要验证人性在毫无约束的情况下,会发生何种变化 。
被麻痹了的玛瑞娜浑身一动不动、面容呆滞的坐在椅子上,任人围观。刚开始的一个小时内,围观的人们还不敢对玛瑞娜做什么……
但过了没多久,当人们发现随便对玛瑞娜做什么都不用负责,没什么后果之后,人们开始肆无忌惮起来:拿起剪刀剪她的衣服、用锁把她的手脚紧紧锁住、拿起刀划烂她的衣服裤子,甚至有人直接把刀放在玛瑞娜的皮肤上划下去……
六个小时过去,清醒的玛瑞娜已然衣衫破烂、脸上涂满混乱一片,全身上下满是各种各样的颜料,身上还有大大小小的伤口,直到有人真的拿起手枪想扣动扳机杀死她,策展人及时制止,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虽然事后玛瑞娜没有对伤害她的人追究责任,但这次实验让所有人都真正看清了人性,明确了一种事实:如果你毫无戒备的把自己交给别人,那么其实你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因为,无人值得彻底被信任。
三、外界催化剂强大时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与超越》中说,人们天生就存在自卑感,而拥有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事。
相反,自卑会促使人们去追求优越感、追求成功的动力,只有在自卑感严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被称作是一种病。
以此为基础,你可以看到,当一个纯真的女孩身体受到伤害时,就很可能会变成坏人,因为这会激发她天生的自卑感,结合自己受到的非人遭遇,一个人的性格就会发生扭曲,完全走向反面。
同理,许多人遭受重大打击和折磨之后,也会改变自己的性格,变成一个坏人。
从人的心理脆弱性和强力外界催化剂的关系来看,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可能就是平凡生活中的一件很小的事,那一个小催化剂,往往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 Prochaska, J.O., DiClemente, C.C., & Norcross, J.C. (1992). In search of how people change: Applications to the addictive behavio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7, 1102-1114.
[2] Maslow, A. H., & Frager, R. (1987).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Delhi: Pearson Education.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