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全方位”抗疫在援鄂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权威发布会系列问答】

文 / 健康中国
2020-05-08 00:26

01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全方位”抗疫在援鄂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新冠疫情爆发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立即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全院动员、全员参与,在第一时间就有170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接到上级部门通知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迅速就组建了第一支20人医疗队,1月26日出发。随后,医院分别于2月1日、2月7日派出第二批、第三批医疗队。三批队员共计135人,在北大医院历史中也是派出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

除了快速响应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在科室构成、人员层次上非常合理,队伍中共有医生31名,护理人员102名,管理人员2名。31名医生以呼吸、重症、感染为主,同时涵盖了心脏、肾脏、内分泌、血液、风湿免疫等大内科所有亚专业,其中高级职称比例占到了32%;护理人员同样涵盖了各临床科室及辅助科室,同时大家都经过呼吸监护室的专科培训,能够熟练掌握呼吸机的使用,具有丰富的管道护理经验。

正是这样一直专业强、质量高的队伍,保证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抗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从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武汉,到4月6日全员返京,援鄂抗疫共计72天,主要任务是接管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病房,目标是“提高救治率,降低病亡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先期参加过国家联队、北大医学联队共管病房,随后独立接管一个重症病区;从2月8日元宵节当晚独立接管病房收治病人,到4月4日病房清零,累计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15例,治愈出院100例,另有病情好转转下级医院或其他病区6例,转监护室2例。两个多月的时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实现了危重患者“高治愈”,医务人员“零感染”。

在前方,除了这支135人的医疗队以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还有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参与到此次的抗疫工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控处处长李六亿1月21日随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到湖北,参与了雷神山、方舱医院的感控流程设计、定点医院的感染防控指导、医疗队员的感控知识培训以及国家相关指南的编写制定,每一位在湖北援助的医疗队员都必须要经过李六亿的培训才能进入病区。4月11日,完成武汉的抗疫工作后,李六亿又于当晚赶赴黑龙江省绥芬河,继续参加抗疫“加时赛”;感染疾病科王贵强主任同样作为专家组成员全方位的参与了医疗救治、诊疗方案编写、科技攻关、国际交流、诊疗培训、科学普及等抗疫相关工作。而在大后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同样承担着驻守阵地的任务,保护好首都人民的健康。医院的发热门诊作为一道防线,1月23日升级改造后开诊,承担防控任务,同时开展了核酸检测以及疾病咨询的相关工作。北大医院专家、队员全动员参与,前线、后方全方位抗疫。

02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如何快速融入当地环境并开展工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到武汉时,队员们住的酒店是格雷丝酒店,当时的物资供应是很困难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到达后建了一个工作群,名字叫“格雷丝碉堡”,因为队员们知道要面临一场严峻的挑战。所以大家希望,住的这个地方是一个特别坚固的堡垒,可以很好地应对疫情。在武汉的街道、酒店工作人员努力之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的物资供应慢慢就恢复了。在酒店里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挂了一个党旗、一个院旗,把它当作临时的家。那段日子队员们过的是两点一线的生活,从驻地坐车大概20公里到中法新城院区工作,那是医疗队的前线,在前线队员们得到了中法新城院区医护人员的大力配合,在他们帮助下,队员们很快就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形成了特别好的配合。那时候对医疗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中法新城院区几乎有求必应。感觉大家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所有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个“战役”拿下,因此队员们就像战士一样,在前面作战治疗新冠病人,中法新城院区在后方给队员们大力支持,所以很快就形成了合力。

03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之所以能够在前线踏实的工作,离不开医院后方的强大支持,队员们并不是孤立作战,而是北大医院这个集体在共同战斗。这种支持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包括精神上的,这种支持使队员们感受到北大医院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刚到武汉的时候,物资协调还没到位,当时很多队员上白班错过了饭点,下夜班回来的时候,想吃点夜宵,得不到及时解决,当医院后方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从北京运送了大量的生活物资。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有一名护士的父亲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有一天,病情突然加重了,疼得不能吃饭、不能走路,还出现了急性肾损伤,高血糖。医院后方知道以后,立刻安排护士的父亲住院,同时联系骨科进行会诊并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护士的后顾之忧,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隔离结束的时候,护士的父亲已经能下地活动,其他指标也正常了。

还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领导及护理部主任每天都要和前方通话,了解队员的情况、病人的情况,和医疗队的需求。

正是有如此温暖强大的后盾,队员们在前线才能取得优异的工作成绩。

04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组织了一个多学科团队,成为抗疫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31位医生中有7位是呼吸科的,3位是重症的,其他所有内科的亚专业都有,包括心脏、消化、内分泌、血液、肾脏、风湿免疫,还有感染科。因为新冠疫情是一个病毒感染所致的重症肺炎,会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一个严重的呼吸衰竭,首先是呼吸道感染,会造成呼吸系统的严重损害,而且严重损害会继发一系列多脏器功能受损,这样一个多学科团队在整个重症肺炎的医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碰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找到对应的专业人员去解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超过2/3都是中级职称以上的,有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形成一个多学科团队,每天都会有例会去讨论病例,同时定期集中到一起,针对每个病人的问题展开讨论,从专业角度提建议。

在中法新城院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特别申请了会诊区域,每天下午4点钟,北大医学的三个医疗队,相关专家都会到这个会诊区域去讨论,信息化做得好,专家们可以通过电脑屏幕看到病人的信息,包括X线图像等,对重症病人所有的问题展开特别详细的讨论,这也是一个多学科团队的会诊机制。经过这样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后会形成一个决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离不开医院的支持,因为医疗队是以呼吸重症为主,有一些病例可能超出这个范畴了,医疗队曾经碰到一位老先生,他用无创呼吸机,有一天突然发现他的下肢单侧出了很多水泡,大家都不理解水泡是怎么回事,马上拍了照片和皮肤科的专家联系,他们解释和缺氧、肢体压迫有关系,很快就找到处理办法,问题就解决掉了。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在不同层面上形成了合力。重症肺炎造成了多器官功能的衰竭,如果病人的器官功能维持得很好,通过呼吸支持治疗,能够熬过这个肺部严重损害的时期,慢慢就恢复了。所以多学科的团队对于器官功能的支持会有特别重要的帮助。

在疫情初期,武汉疫情非常严重,病人中有很多家人生病了,甚至去世了,大家会出现抑郁、恐惧等状态,很多情绪交织在一起。在救治过程中,医疗队遇到一位病得很重的老人,但他不愿意配合治疗,这就需要队员们去做一些思想工作。当时医疗队中刚好有两个湖北籍的医生,一个胸外科的、一个呼吸科的,因为他们会家乡话,医疗队就特意安排每个人隔天一个白班,除了做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和病区的病人去沟通。因为是家乡话,病人听着非常亲切,他们的情绪就缓和了。这样一个“话疗”也是医疗队的特点。

曾经有一位老人用无创呼吸机,因为无法说话,只能打字交流,他说自己已经到极限了。医务人员跟他说:“咱们一辈子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已经坚持了这么多天了,而且情况越来越好,我们再坚持一下就看到曙光了”。实际上这种心理支持特别重要,因为一个生存的愿望,对整个器官功能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到后期,很多病人担心出去以后再感染,或者复阳,会不会传染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队员们也是花很多时间跟大家解释。最开始病房的空气是很凝重的,后来在大家不断交流鼓励下,病人的气色也都慢慢好转起来了,大家都变得阳光和积极。这样一个心理支持,在疫情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05

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中就能看出来护理的重要性。医疗队在人员的组成方面也体现了专业性和多学科性。呼吸和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占30%,而心脏监护室、急诊监护室的护士各占15%,神经专业和感染疾病专业的护士,各占了将近10%。而且其他学科的护士也都经过了监护室的培训。在前线,护士主要承担患者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可以用“专业”和“全能”两个词来概括。

对于“专业”,体现在派出队员的护理专业水平,专科护士比例占到近30%。部分新冠患者并发多种基础疾病,专业水平尤其体现在“多学科护士合作”上,从排班开始,每一个班次都有呼吸及重症专业的护士,同时配备心脏、神经及感染疾病科的护士,这种多学科的排班模式既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护士的专业优势、也能全方位的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当患者某一个系统出现问题时,护士们能够现场及时的处理,保证患者的安全。同时专业性还体现在病房收治的病人不论住院时间长短,没有出现一例压疮,而且从外院转来的有压疮的患者经过护士们精心的治疗、护理,也都好转了,这种专业性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得益于北大医院多年来培养储备的专科护士在临床发挥引领的专业价值。

而“全能”,则表现护理技能的全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有呼吸系统、心脏系统,还有神经系统的护士,这些护士能够在工作中发挥他们自己的本长,取长补短,每个护士都能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去护理好每个病人。

除了疾病的护理之外,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在这次新冠疫情护理中起到了很大作用,护理工作经常谈的“同理心”。在这里分享一个故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负责的病区住进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先生,病情危重,当时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每次队员来到老先生床边,总是看到老先生静静的躺在床上,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当问他有什么不舒服的时候,他总说“我要出院,我要回家,”别的什么也不说。看到这种情况后,队员们很着急,就和同济的护士长商量,能不能联系一下他的家人,让他的家人跟他说说话,缓解情绪。同济的医务人员说,老先生住进来的家人没留通讯设备,只留下家里的座机,老先生也记不住家人的手机号,一时联系不上他的家人。经过努力,几天后,同济的医务人员说,“我们今早刚联系到老先生的老伴,老伴也被隔离了,昨天晚上刚结束隔离回家。”队员们赶快拨通电话,让老先生跟家里人说说话。”当老先生听到老伴的声音时,瞬间就流下了眼泪。队员们一方面安慰老先生说,“爷爷,不要激动,您一定得快点好起来,早日和老伴团聚。”另一面也为老先生感到高兴,在老先生感谢队员们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老先生心情好了,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康复出院。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候,有很多和老先生类似的情况,有的一家人都被感染了、有的与亲人失联了,有的因病痛而焦躁和沮丧,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在专业护理病情的同时,随时用“同理心”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用护理人员的爱心浇灌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