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一个人患了精神分裂症,如何判断是否“痊愈”?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漫长的治疗过后并未达到预期疗效,或多或少存在各种症状,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独立工作和生活。
临床实践中,判断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痊愈,往往过度依赖于症状;这一观点建立在症状与功能水平具有强相关性的基础之上。而决定精神分裂症转归的若干维度,如症状及社会心理功能,其内在相关性的强度并不高。所以,部分患者在医院医生监管下控制了症状,一旦“痊愈”后回家,家属就以为他病好了,从而放松治疗再次导致疾病复发。
近年来,复原力、病耻感等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在定义精神分裂症的痊愈时,不能仅仅围绕其中某一维度(如症状),而应整合多个维度的状况,且应同时获得医生、患者、患者家属及研究者的一致认可。目前,研究者在定义痊愈时往往同时要求症状缓解及功能恢复。
精神分裂症功能改善的难点
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且在疾病的早期即存在,它会危害患者的注意力、执行能力、陈述表达等功能,是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目前国内外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作用局限,只能部分改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目前药物治疗对认知损害和阴性症状改善不佳,影响功能恢复。同时,药物对精神病性症状的缓解,无法同时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一项研究纳入7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横断面检测患者症状缓解、社会功能、个体生活质量和认知。结果显示,症状缓解并不能直接预测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
改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回归社会
结合大脑边缘系统情感环路传导和递质分泌学说来看,认知损害与大脑的前额皮质、海马及其他脑区的异常有关。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可以直接的针对患者异常部分进行靶向的调控,平衡递质分泌及异常的信息传导,从而帮助患者消除或患者症状,改善认知功能,及早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手术采用的是微创技术,仅在患者头部取1~3cm的小切口,然后在国外先进的数字定位技术的辅助下,实现可视化的、实时的、个体化的精确定位的微创治疗,大幅度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疾病患者都可以进行手术,择取手术患者的条件十分的严格:
1、病史在3年以上,年龄在18岁以上,70岁以下;
2、在正规医院诊断明确,不属于某些器质性疾病;
3、经药物系统住院治疗、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等疗效不佳或无效;
4、无法耐受有效剂量药物治疗,无法忍受药物副作用
5、病情较为严重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放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