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解析神经症患者10种病态思维(通俗易懂)

文 / 太原心理
2020-03-26 16:13
一个心理咨询匠对生活的感悟,喜欢的可以关注我!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文/老K当下解决抑郁症,药物是常见的方法,也很管用,这种疗法快速、价廉。但是临床数据表明,仅有22-40%的患者能够仅仅通过服药获得好转。这段时间给你们介绍了很多心理疗法应对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最简单容易操作的方法很多人反馈特别棒。这个就是——认知疗法。认知疗法中,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并不是发生的事情造成我们糟糕情绪的主要原因,而是我们内心对待这件事情的看法引起了我们不同情绪的看法。

很多人很好奇,为何有些人看待世界很积极阳光,有些人就特别悲观厌世。认知心理学叫这个底层认知为:核心信念。这些信念是从我们的成长经历中学到的,逐渐形成的。尤其是我们的原生家庭童年经历,或者是长期遭到某种方式的对待,然后形成的消极态度,最后固化成了消极信念。比如总是被批评指责,因此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优秀,或者是经常被忽略,感觉自己无足轻重,没有存在感,价值感,或者长期被拒绝,多次的失败挫责,认为自己很无能,不被认可。认知心理学对很多抑郁症进行研究,最终得到一个心理模型,该模型认为,抑郁的人对自我、世界和未来(即“认知三角”)持有许多歪曲的、不基于现实的想法,这些想法存在许多逻辑和事实上的漏洞,比如容易“非黑即白”、“大难临头”等。

那么今天给大家详细列举这几种病态认知:Top1:以偏概全

图片来自:简单心理学

顾名思义,以偏概全就是一些人把个例事件当作常性事件。

它包括两种:一种是针对自己,另一种针对他人。

比如有些人做事失败后就萎靡不振,甚至认为自己永远也不会成功,自己注定是个废物。

还有些人看到别人做错事后就片面觉得这个人品行不正,甚至每次和其交往都带有有色眼镜。

Top2:非黑即白

图片来源:简单心理学

例如: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讲到:“因为我竞选长官失败了,我就是个考了个零蛋的废物”。

再如:一名一直在班级考试第一名的学生,有一次考试考了第二名,她总结道:“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这种思维很容易酝酿出“病态完美主义”,它让你害怕任何失误和任何不完美的发生,因为一旦发生你看自己时,你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你会感觉自己不完整和无价值感。

Top3:消极关注

图片来源:简单心理学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好,也不是绝对差。

但只能看到负面事情的人就会把事情往最坏地方去想。

比如疑病症患者,他们只要身体不舒服就会觉得自己身体患上大病,这就是典型的消极关注。

Top4:读心术

图片来源:简单心理学

你武断地下结论说有的人在对你作出消极的反应,而且你根本不去核实一下。

这些人会天真认为对方一定“这样想”,导致在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

然而事实上,自己认为的与他人的真实想法,可能差距甚远。

Top5:抹煞积极体验

图片来源:简单心理学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对于积极体验你坚持“它们不算数”而拒绝。这样你就能保持一种与你的日常经验相矛盾的消极信念。

比如一个人受到表扬本来应该高兴,但这类思维的人总是觉得他人没有看到自己糟糕的地方,想尽一切办法抹杀掉自己优秀一面。

Top6:情绪侦探

“情绪侦探”的特点就在于,会因为自己的情绪而去推论出许多不实的结论。

但我们知道对待一件事我们应该以事实和证据来推断事情,往往有这样认知的人对事物总是夹杂自己的主观色彩,导致看待问题始终戴着“有色眼镜”。

Top7:“应该”、“必须”思维

“我应该......” “我必须......”这是很多神经症患者思维特点,他们总是觉得事情是有一个固定走向,不相信事物的多样性,也拒绝特例。如果总是秉承这样的思维,最终只能忽略自己的感受,甚至只能活在自己头脑中的世界。TOP8:贴标签

有这样思维的人,可能不是简单地承认自己犯了一个特定的错误,而是为整个自己贴上标签,如“我是个失败者”。那些看待事物方式与你不同的人被贴上“白痴”或更差的标签。

心理学家发现,一旦我们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标签,那么我们可能就会往这个标签的方向去靠近。

轻易的给自己贴上“笨”之类的负面标签,很有可能真的让自己的智商下降哦。

TOP9:罪责归己

把负面的问题全都责怪自己,尽管毫无根据,或者占小部分责任,但仍旧会自我批判,感觉自己无能。这种过度的责任感,让自己深深地自责和内疚,总是觉得自己耽误了别人,伤害了别人。

比如一个人患上抑郁症本来就是一种病症,但患者总是把问题归给自己,我的一个来访者总认为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自己患上抑郁症是大不孝,所以成天自责悔恨,这就是典型的病理性认知扭曲。

TOP10:夸大(灾难化)或缩小

夸大事物的重要性(如自己的错误或他人的成就)或不恰当地把事物缩到很小(你自身的值得欣赏的品质)。这是个“望远镜游戏”:你从一端看积极的东西,从另一端看消极的东西。

自卑心理就是从这样认知扭曲一点点“养育”而成。

讲完了这十种认知扭曲,大家一定希望知道怎么解决,由于篇幅太长,先给大家一个方向。

在《伯恩斯新情绪疗法》中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好用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它;

其次,从我们上述提到的十种认知扭曲中,选择最符合自己的一种;

第三,用理性的方式回应这种负面思维。

具体怎么事实我之后给大家更新一篇文章详细解读,大家也可以给我提问,我这里针对多数人的问题汇总。(具体可以留言给我)

文章作者:老K

老k简介:本科,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三级双证持有),神经症亲历者 ,佛学爱好者,公号“阿尔法心理研究所”创作者 ,头条认证心理领域创作者(青云计划科普类获奖者),长期坚持省三甲医院动力学个人体验分析110小时+ (目前仍在进行)

培训/学习经历:国家心理咨询师系统面授培训、曾奇峰精神分析60讲、武志红心理学课、熊逸佛学50讲、施琪嘉创伤疗愈系列课程、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医师彭旭《走出抑郁,学会自我疗愈》系列课程等